除了编队规模和巡航海域有所变化以外,中俄海军还需要推进更多贴近实战化的科目,要为最坏情况下的可能“合作”的状态做好准备。中俄海军作为太平洋地区的“准邻居”,共同面对来自洋面东方的强敌,用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不结盟的队友”。在此情况下,两军之间发挥彼此的特长和经验,共享太平洋方向的情报。对于缺乏特种平台和空天监视能力的俄军来讲,拥有更好的海洋监视体系,拥有更多的水面舰艇和有经验人员的解放军肯定是能给它们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
而对于我军来讲,俄太平洋舰队虽然实力已经今不比夕,缺乏大型水面舰艇和其他辅助平台,但俄海军“重火力”优势仍在,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洋上力量。此外,俄罗斯当下倚仗的战略力量——远东方向的勘察加基地依然是强敌需要重点监视的对象。虽然我国已经是奋起直追的强敌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但是多一个能牵制日韩美精力的朋友终归是一件好事。
尽管中俄两国的水面舰艇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各成一体,互不兼容,让人怀疑两军合作的效能和可行性,但是这种跨体系之间的协作正是在一次次协同演习和推进互信中才能解决有关的障碍,而不合作永远解决不了类似的问题。
说到互信,除了实战科目以外,中俄之间的交流还应该着眼于恢复舰队官兵之间情感联系。中俄有共同的目标,有悠久的合作历史,很容易建立起“战友情”一样的互信和感情——这一点在我军陆军联演部队的身上有很好地体现。过去受限于疫情的管制,中俄之间的海上联演让两国水兵缺乏联系渠道。如今随着双方进一步推动联演互访,两军官兵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在演习中建立战斗感情。而正是这种基层之间的“互信”才能更好地推动未来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