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直到2010年前后才规划好一系列较为谨慎的海军发展计划,但俄乌之间的冲突让只有4000吨级的22350型护卫舰和2000吨级别的20380型护卫舰遇到了交付上的困难。当下,“重新发明”M-90FR燃气轮机的俄造船工业迫切希望的量产22350型计划终于可以付诸实践。但考虑到22350型护卫舰三号舰建造的缓慢,可以判断俄海军在船舶其他子系统方面也遇到严重的产能和资金问题。
早在几年前,俄罗斯国内就已经出现呼吁向中国采购水面战舰的声音,原因是目前俄国内各造船厂及配套设备生产厂家不同程度地出现设备和人员老化、技术骨干流失等状况,导致生产进度及产品质量远低于预期。但资金的匮乏加上俄罗斯造船工业的“本位主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俄之间的海军合作。如今随着中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加上特别军事行动的僵局,“打醒”了部分俄罗斯军方高层。这些源于傲慢的俄罗斯“独立主义”,可能不再是影响中俄海军技术合作的障碍。
俄军各级指战员对我军新锐的各种水面舰艇不羡慕肯定是假的,但引进军舰是一件较为复杂的事情。想要拯救俄罗斯的船舶工业并不容易,可以预见的是即便特别军事行动结束以后,俄罗斯能够倾斜在舰艇工业上的资源依然不足以支持俄海军引进“整舰”,尤其是大型水面战斗舰艇。不过,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俄罗斯可能会很快采购来自我国的辅助舰艇。
而在引进子系统和工业母机的问题上,俄罗斯工业综合体遇到的困难也并不少。讽刺的是,由于俄罗斯人长期依赖欧美系统,加上“自成一派”的俄罗斯工业体系,使得在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开放输入的情况下,俄国人花了十分长的时间才实现了产能上的跃升。这一点在特别军事行动的工业生产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时至今日,俄罗斯依然需要源于第三方的西方元件才能完成主要武器的生产,无法直接利用来自我国的工艺和元件。即便两国海军有一些深度的合作,俄罗斯海军也需要以5年计才能完成工业实力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