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秉政时期正值中国选择融入世界体系的关键阶段,作为美国外交最高决策人,卡特对华战略制定面临复杂和新变环境。卡特开启对华技术与军备转让、迎纳中国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的中美初步战略关系,一方面是美国的现实主义政策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卡特、布热津斯基等战略家面对中国这个“潜在的极”而构筑包含自由理想主义对华长期战略的必要产物。卡特时代的美国政治精英选择显著扩大尼克松-福特时代对华战略的基本思维,即现实主义地联合中国,自由理想主义地应纳中国改革开放,前一思路延续至1990年初,后一思路则长期延续至2017年左右,直至大国竞争时代到来后而崩解。
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建交28周年纪念活动上,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发表讲话。
战后美国历届总统中,虽然卡特的对华姿态及认知相对比较友好和开明,但其对华战略制定仍然建立在服务美国国家利益、意志和想象之上,那就是在既扶华又抑华,既有限支持中国现代化,又排斥中国“去美国化”崛起的矛盾心理下,美国需要深度拿捏中美初步战略关系的具体层级与内涵程度。基于此种发展中美关系的有限性指令和保守性思想,里根政府进一步张扬了上述对华战略中的保守特质,至1984年前后,以台湾问题和技术转让问题为核心,邓小平加速感知到美国发展对华关系欠缺诚意及其战术特性,特别是上述两大问题成为凸显中美关系局限性的“两大疙瘩”。这一中美关系中的深层次抵牾不仅支配了卡特至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华战略的基底逻辑,还长期统摄冷战结束前后中美关系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