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则出现了泛阿拉伯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潮的融合,孕育了“复兴社会主义”。
这也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简称“复兴党”,阿萨德所在政党)所推行的理念。
复兴党追求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独立、统一,希望领导阿拉伯民族走向复兴。受前两次中东战争影响,泛阿拉伯主义浪潮达到顶峰。复兴党在1954年的选举中影响力大幅上升。在反帝国主义的旗帜下,叙利亚与埃及1958年合并组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3年后叙退出,成立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在政局不稳的背景下,复兴党1963年组成叙利亚新政府。从1966年开始,出身于阿拉维派的军官哈菲兹·阿萨德崭露头角,在教派身份政治还未凸显的年代,他依靠个人能力与才干赢得了军队支持。1970年11月13日,时任国防部长兼空军司令的阿萨德发动“纠正运动”,改组了党和政府,自任总理。1971年3月,阿萨德当选总统,叙利亚进入以军队为后盾的强人政治时期。
阿萨德在执政初期,通过务实的外交策略、开放的经济改革为叙利亚创造了稳定发展局面。
20世纪70年代,叙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综合国力与国际威望都明显提高,使得叙利亚成为中东有影响力的地区强国。
比如黎巴嫩内战爆发后,叙利亚就同沙特、苏丹、利比亚等地区大国于1976年派兵进入黎巴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叙利亚经济和现代化面临阻碍。70年代的经济发展并未伴随工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对以色列的敌对政策也使叙军费开支浩大,并导致经济一度处于危机状态。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上,叙利亚始终未能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认同,也因此被学者形容为“破碎之地”,这也是叙动荡的主要根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阿萨德政府奉行扩大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使得叙利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但与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改革形成对比的是,叙利亚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始终无法推进。作为少数派,阿萨德为巩固统治,特意安排阿拉维派亲信领导国家强力部门,控制国家机器,使得包容性政府无法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