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色列的角度看,其提出的停火框架始终围绕“人质交换优先、解除武装为前提”展开。例如,以方曾提议签署45天临时停火协议,要求哈马斯先释放10名人质,再逐步讨论永久停火。这种“分阶段施压”策略与哈马斯要求的“全面撤军、长期停火”形成鲜明对立。更关键的是,以色列拒绝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2735号决议中“以军完全撤出加沙”的要求,坚持保留军事打击哈马斯高层的权力。这种立场使得谈判陷入“以军不撤,哈马斯不放人”的死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哈马斯在声明中特别敦促特朗普政府继续努力推动停火。这一表态折射出美国在此次谈判中的特殊角色。特朗普自2025年1月提出“清空加沙”计划后,其政策重心已从传统的“两国方案”转向“重塑加沙治理结构”。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试图将加沙打造成“中东度假胜地”,通过重建吸引国际资本,同时推动巴勒斯坦人“自愿迁移”至埃及和约旦。
这种战略构想与哈马斯的诉求直接冲突。哈马斯强调加沙重建必须以“结束围困”和“以军撤离”为前提,而特朗普的计划却暗含“变相驱逐”的意图。更微妙的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已将这一计划与军事行动捆绑,声称“接受哈马斯方案将摧毁特朗普的加沙新设想”。这种利益捆绑使得停火谈判不仅是军事博弈,更成为大国地缘战略的角力场。
在谈判的角力之外,加沙地带的人道危机已到临界点。联合国警告,加沙已无安全之地,超过50021人死亡,其中包括1.5万名儿童。世界银行评估,重建加沙需532亿美元,仅前三年就需200亿,但当前治理真空和以军封锁使得重建无从谈起。
哈马斯在声明中多次强调“开放边境口岸、允许援助物资进入”,这反映出其试图通过谈判缓解加沙的生存压力。然而,以色列自3月起已全面封锁加沙,导致燃料、药品等物资极度短缺。这种“以封锁促投降”的策略,使得谈判成为加沙民众的生死赌注。埃及和约旦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巴勒斯坦人必须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国际社会对人口迁移的抵制,或许能为谈判注入新的变量。
哈马斯的停火提议撕开了加沙战火的一道裂缝,但谈判能否突破僵局,取决于多方能否在核心利益上作出妥协。对以色列而言,如何平衡人质安全与长期安全需求是关键;对哈马斯而言,在领导层大量被消灭的背景下,如何维系谈判筹码考验其智慧;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是坚持“加沙新设想”还是回归传统斡旋角色,将影响整个中东的未来。这场谈判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决定加沙是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还是陷入更深的地缘漩涡。欧盟呼吁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在两国方案之上,而这需要所有参与者超越零和博弈,在人道与正义的天平上重新校准立场。(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