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黠的“套路”
纽约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偏好——逛公园。除了世界闻名的中央公园,散落于各社区的公园都不乏忠实粉丝。
初到纽约,罗雨翔迷上了晚饭后去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散步。浅浅转一圈,他说自己的手机里就多了七八十张照片。这座沿河建设的公园,不仅能看到江边的日落美景,而且会碰到不同肤色和年龄的人群休憩共融的场景。他说:“公园是纽约这种高密度城市的‘呼吸空间’,表面上能提升绿化,更深层能让多元人群看见彼此。”
为了分析纽约公园建设规划的预算,罗雨翔整理了2013年至2017年间,纽约市政府批准建设的公园项目。在短短4年里,纽约市政府投资盖了近400个公园,平均每天都有60多万美元政府资金流入市政公园建设中。
一些居民为了争取公园能盖在自家附近,不惜死磕了10多年。曾使罗雨翔感到震撼的“高线公园”,最初只不过是几个热心居民的狂想。当时,纽约市政府和土地所有人的规划是把废弃铁轨撬了,在那里盖楼赚钱,而几个热心居民却想在铁轨上盖公园,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这些居民在社区里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积极争取社会名流的支持,还举办慈善活动筹款,聘请专业律师与政府谈判。最终,纽约市政府同意建公园。
然而,铁轨的存在使得其紧邻的土地所有人无法最开发赚钱。顺了社区的意,不就得罪了土地所有人?政府没有直接补贴私人开发商,而是通过规划调整来达成了“市场化的妥协”:允许土地所有人将铁轨所经土地的开发权,出售给周边地块的开发商。这样他们能享受到资产增值的收益,周边业主也可通过盖高楼来提高收益。
罗雨翔认为:“公园的建设只是开始,持续的运营才是公园的灵魂。”比如,常年受到游客居民喜爱的高线公园,每年运营经费高达3000万美元。这些支出主要用于高质量的保洁、活动策划和客户服务。高线公园是免费开放的,最后谁来出钱就是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