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开发几十种农用机器人
日本一直在推迟实现食品自给率目标的时间。据《朝日新闻》等媒体报道,2010年,日本执政党提出到2020年要将食品自给率目标提升到50%(按热量计算)。之后,又将这一比例降到45%,将目标实现时间推迟到2025年。2020年,日本又表示希望到2030年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行性非常值得怀疑。”美国“外交学者”网站此前评论称,日本不少食品的生产速度一直在下降,开发和引进新的作物品种需要时间。此外,日本还面临农业从业者和农田减少的问题。据《日本经济新闻》2022年报道,在1962年以后的60年里,日本农地减少了三成。2021年日本国内的农田面积(仅限耕地)为435万公顷,跟九州差不多大小。
根据日本政府的一份报告,2023年,日本主要从事农业的人口约为116万人,比2000年的240万人减少了一半以上,而20年后,这一数字将降到30万人左右。现在,日本只有约20%的农业从业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下。秋田县大仙市是日本第二大稻米产地。这里至少有800公顷的水田无人耕作,这些农田本可以生产8.5万人一年的食用大米量。以前,当年长的农民退休时,其他农民会接管农田。不过,现在所有农民都在变老,维护农田变得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各地开始想方设法招人。在九州,出现了一些在农田做短工的人。他们大都没有务农经验,时薪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大约是1000日元。当地每年吸引约4.5万短工,但是能留下来持续务农的人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农业公司也在考虑引进外国劳动力。日本最初只允许外国工人全年在同一个农场工作,2019年时推出了“特定技能制度”,允许外国人在不同的农场劳动。目前,通过派遣公司到农村工作的都是有特定技能居留资格的外国人。然而,人才派遣公司的高管访问印尼后表示,借用外力并不容易。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日本一样种植稻米,但其他国家也看上了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尤其是欧洲国家提供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日本,吸引力更大。
徐振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日本想要提高食品自给率面临一定挑战,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包括国际因素,如美国始终面临粮食过剩的压力,因此华盛顿并不愿意日本提高食品自给率。不过,日本也意识到粮食作为战略物资关系国计民生,所以没有完全依赖美国,而是到全球各地进行农业开发。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积极开发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等扩大农业生产。据英国广播公司此前报道,在劳动力和耕地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日本致力于推动农业革命。日本政府已经补贴开发几十种农用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在多种农作物从播种到丰收的各个环节为人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