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近期的米荒中,政府也并非没有后手准备。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网站的信息,该国政府其实储备了大约100万吨的大米。雅虎新闻网的报道显示,在日本大米收成为零的情况下,这些大米够全日本民众吃两个月。然而,从反映大米产量的“收成指数”来看,除了1993年曾降到74之外,过去几十年间这一数值大致维持在97到103之间。加之大米品种得到改良,收成指数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这一数字降到90,将储备米和收获的大米相结合,也可以确保一年内民众的消费。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学者、粮食问题专家徐振伟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日本多年前就迈出海外农业开发的步伐。日本伊藤忠商事、丸红和三井物产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粮商,在东南亚、巴西、俄罗斯等都有农业开发业务,并且在美国等发达的粮食出口国也建立了粮食贸易网络和物流通道。这使得在危急时刻日本本土能够通过全球的粮食贸易网络获得供应。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俄乌冲突后日本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实行了经济制裁,但日俄间的农产品贸易额不降反增。
徐振伟还表示,在进行海外农业开发时,日本会选择那些政局稳定、法律体系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日本的开发模式有别于韩国的“圈地”模式,而是采用参股并购、与当地企业合作,以及与当地农民合作的形式,将经营风险降至最低,最大程度地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刘军红则认为,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中断了粮食供应与运输,或者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买不到粮食,那么日本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冲击。《读卖新闻》也指出,日本粮食安全依赖进口。1999年出台的《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很有可能是基于日本当时的经济实力而制定的,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歉收现象不断增加,日本的购买力也有所下降,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铃木宣弘认为,日本“只要花钱就能从海外买到廉价食品”的假设正在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