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外形优化、离子和化学推力器,对中国航天来说都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所以,航天科工决心研制300颗卫星组成的超低轨星座,不存在技术问题。
(日本燕子卫星与中国超低轨卫星,都有减阻设计)
至于“通遥一体化”,目前航天科工没有做详细的解释。我们推测这里的通信有两个可能的理念。第一是为地面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第二是具备星间链路,让卫星能彼此通联。
第一种可能性并不大。各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对卫星通信服务有严格的管理政策,拿到频率资源和牌照的难度极大。企业即使具备相关技术,没有牌照也无法开展业务。
而星间链路的意义很大,采用这种技术之后,一颗卫星拍摄到的图像,可以不经过地面中转,在星座内部就传遍全球。比如说,一颗超低轨卫星在诺福克军港拍摄到福特号满载F-35C准备出航,那么几秒之内,图像数据就能绕过半个地球、传到中国大陆的运营中心。综合考虑卫星数量和访问间隔,300颗卫星完全可以保证15分钟重访周期,近实时监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超低轨卫星的分辨率高、实时性好,如果与人工智能的目标识别相结合,那么对我们来说,地球表面就再也没有秘密了。任何一支军队哪怕是动用一辆吉普车,我们也能及时知晓。
(美国卫星拍到的卡尔文森号航母)
既然超低轨星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安全性如何保证呢?会不会因为轨道低,更容易遭受打击?其实大可放心,即使国外有些人不喜欢这样的大规模星座,也没有什么办法。如果动用武力摧毁,这些卫星就会被打成漂浮在太空的碎片,像移动的水雷阵一样威胁所有人。如果动用电子干扰,那就要把干扰站遍布全球。如果动用X-37B空天飞机去抓捕,飞行一次的成本,比补网发射要贵上好几倍。如果用可重复使用火箭来发射,补网成本就更低了。
当然我们航天科工部署这样的星座,是为了践行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把遥感图像主要服务于农业、渔业、环保、能源等领域。高分辨率的实时监测,对这些领域的工作,尤其是灾害监测和应对,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国家咄咄逼人,那这些超低轨卫星的镜头,一样可以在必要时对准任何敢来挑衅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