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24小时热点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中国打造300颗超低轨卫星,凭啥能“堵死美国星链卫星”

    2023-07-23 10:37:09 来源:空天力量

    近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商业航天大会上宣布,计划到2030年完成一个300颗卫星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化星座,提供可见光、SAR、高光谱、红外多元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正在建造的这个超低轨卫星星座,将对美军形成巨大的情报和信息战优势,特别是其运行规模要低于美军的星链卫星,在空间作战可以专门“堵死”星链卫星,那么这款星座到底牛在哪里呢?

    (超低轨卫星使用效果图)

    这个星座的名字,也就是“超低轨”和“通遥一体化”,还有两层意思值得解读。解读清晰后,人们就会发现,它和美国的星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但是对中国未来战略和国民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低于300公里的轨道,卫星也可以运行,但会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要说说什么叫“超低轨”。传统上,通信卫星一般部署在35800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导航卫星部署在2万公里的中圆轨道上,而遥感卫星部署在800公里左右高度的低轨道上。通信卫星的轨道选择,是为了确保单颗卫星对某个区域的24小时持续性覆盖。遥感卫星却要考虑两个问题,那就是“距离”和“寿命”。摄影界有句话,“拍得不够好就是离得不够近”,对遥感卫星也是一样的。但是距离地球越近,大气越稠密、阻力越大,卫星寿命会大幅缩减,昂贵的卫星用不了多久就会因燃料耗尽而退役。一般来说800公里左右,才是民用遥感卫星的一个黄金高度。

    但是800公里高度,也就意味着距离较远,镜头可能看不仔细。所以军用侦察卫星有时候会牺牲寿命,来设法提高分辨率。比如美国的锁眼卫星往往工作在300公里以下,这比800公里近了约3倍,意味着卫星镜头的实际放大效果可以提升约3倍。

    甚至有航天爱好者曾经观测到,它下降到120公里的高度,只为一张清晰的侦察图像,可以想象,这张卫星照片将比一般照片的分辨率提升8倍左右,看到更多的细节。当然,锁眼卫星也不会拍完照片就坠毁了,它的庞大星体内携带了强劲的发动机和大量燃料,可以在超低轨拍摄完成后,通过强力变轨回到接近300公里的高度。也正因如此,这种卫星近20吨的重量里,大部分其实都是燃料。

    (锁眼卫星因为轨道低,获得了较高的分辨率)

    相比之下,作为通信卫星的星链,对超低轨基本上没有需求。它部署在550公里的高度,对宽带网络接入已经足够了。降低到300公里虽然能进一步提高通信速率,但是会严重缩短卫星寿命,得不偿失。而马斯克在星链基础上研制的导弹预警实验卫星,它更多地是通过红外信号特征,来监视大气层内的高超音速目标,对分辨率的要求与遥感卫星不在同一个范畴内。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讨论遥感。近些年来,小卫星技术蓬勃发展,遥感卫星的价格越来越低。连商业企业都可以找到足够的钱,去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遥感星座了。而国际市场对卫星图像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提高分辨率,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采用长焦镜头,另个一就是降低卫星高度。

    (国产4米级镜面,这种大型部件生产成本高、时间长)

    卫星使用的长焦镜头与相机上用的原理一样,自然是价格不菲,越大越贵。如果能在超低轨道上部署足够多的卫星,就可以用较便宜的镜头实现高分辨率与24小时持续观察的双重目标。所以,超低轨的选择是服务于遥感的。但是降低卫星高度就会面临空气阻力变大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两全其美吗?

    这个办法,就是研制低阻力卫星。在以往,卫星设计师们对气动外形是不考虑的,毕竟宇宙和真空差别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卫星减阻”没有文章可以做。2017年,日本发射了所谓的超低轨技术试验卫星“燕子”,正常运行轨道设定在180公里到268公里的范围内,最低曾经达到167.4公里,是公开卫星中的最低世界纪录,并且运行了7天时间。“燕子”不但采用了类似于飞机的外形,还用离子推力器、化学推力器来抵抗空气阻力造成的影响。验证了超低轨卫星的理念。

    气动外形优化、离子和化学推力器,对中国航天来说都不是无法克服的难题。所以,航天科工决心研制300颗卫星组成的超低轨星座,不存在技术问题。

    (日本燕子卫星与中国超低轨卫星,都有减阻设计)

    至于“通遥一体化”,目前航天科工没有做详细的解释。我们推测这里的通信有两个可能的理念。第一是为地面用户提供通信服务,第二是具备星间链路,让卫星能彼此通联。

    第一种可能性并不大。各个国家、包括中国,都对卫星通信服务有严格的管理政策,拿到频率资源和牌照的难度极大。企业即使具备相关技术,没有牌照也无法开展业务。

    而星间链路的意义很大,采用这种技术之后,一颗卫星拍摄到的图像,可以不经过地面中转,在星座内部就传遍全球。比如说,一颗超低轨卫星在诺福克军港拍摄到福特号满载F-35C准备出航,那么几秒之内,图像数据就能绕过半个地球、传到中国大陆的运营中心。综合考虑卫星数量和访问间隔,300颗卫星完全可以保证15分钟重访周期,近实时监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超低轨卫星的分辨率高、实时性好,如果与人工智能的目标识别相结合,那么对我们来说,地球表面就再也没有秘密了。任何一支军队哪怕是动用一辆吉普车,我们也能及时知晓。

    (美国卫星拍到的卡尔文森号航母)

    既然超低轨星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安全性如何保证呢?会不会因为轨道低,更容易遭受打击?其实大可放心,即使国外有些人不喜欢这样的大规模星座,也没有什么办法。如果动用武力摧毁,这些卫星就会被打成漂浮在太空的碎片,像移动的水雷阵一样威胁所有人。如果动用电子干扰,那就要把干扰站遍布全球。如果动用X-37B空天飞机去抓捕,飞行一次的成本,比补网发射要贵上好几倍。如果用可重复使用火箭来发射,补网成本就更低了。

    当然我们航天科工部署这样的星座,是为了践行和平利用太空的理念,把遥感图像主要服务于农业、渔业、环保、能源等领域。高分辨率的实时监测,对这些领域的工作,尤其是灾害监测和应对,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国家咄咄逼人,那这些超低轨卫星的镜头,一样可以在必要时对准任何敢来挑衅的敌人。

    (责任编辑傅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