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产业,最能说明欧美在“去风险”问题上的分歧与迷惘。
电动车的减碳迷惘
众所皆知,中国已主导了全球电池与清洁能源技术市场,电动车正在快速扩大市占,欧美对此发展的应对则出现分歧。
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27.5%高关税,并透过“通胀削减法案”鼓励本土电动车制造业,以保护主义补贴的形式树立另一层壁垒。相对地,欧洲对进口汽车只征收10%关税,对电动车的政策补贴则适用于国产车与进口车,以此支持减碳目标,包含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在内。
2022年,欧洲汽车销量925万辆,日本420万辆,美国1375万辆,中国2700万辆,其中,电动车就销售了590万辆,全球59%新能源车来自中国,中方还控制着全球76%的电池产能。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破千万辆,年增长55%,2023年第一季销量更突破230万辆,预估整年销售1320万辆,仍保持快速增长。
众多中国品牌电动车进入欧洲,却被美国拒于门外,这意味着从气候议题的视角看,美国对华“去风险”远比欧洲积极,而欧洲对气候议题的重视又远胜于美国,中国在此议题上比较能有效合作的对象是欧洲。若考虑到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同时也歧视欧洲进口车,直观上,中欧其实应该联合起来要求美国开放市场,停止其全球性的“去风险”作为。
不过,以上推论是纯理性的,恐怕不太现实。从欧洲视角看问题,汽车产业毕竟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同时也是最大的雇主。过去十年,汽车出口每年为欧洲经济带来700亿至1100亿欧元的贸易顺差,是金山银山,不太可能坐视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此畅行无阻地攻城掠地。
他们看到的危机是,去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有一半以上(240亿美元)投在电动车产业,而中方的优势不仅止于电池(技术与成本),还在于没有“燃油车包袱”,不必负担各种转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