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台湾自由撰稿人
美国气候特使克里访华,其行前的遭遇与发言,揭示两大国要实现合作有多么困难。气候议题,事涉能源政策与产业发展,主问题下的各种子问题环环相扣,以致中美间的气候矛盾并不比其他领域小,其主因仍在于美国精英罹患了“冷战强迫症”,很难与中方既竞争又合作。
近日,“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一篇文章(注1)深刻指出,即便拜登政府口口声声称不想掀起新冷战,但美国精英层因深陷冷战思维陷阱,限制了其外交政策的现象。与中国相比,美国短浅的历史所能提供的殷鉴并不多,加上二战后的优越感作祟,使得冷战成了他们仅剩的战略参考指南。
冷战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经贸脱钩与军事护栏,当前,美国正在这两条轨道上应对中国崛起,但双双踢到铁板。气候议题是理应脱离二元对抗的领域,却仍被美国置入于冷战框架思考,所以气候议题被政治化、武器化,成了另一个斗争场域。
全球化后,中美关系远比当初的美苏关系复杂,无法脱钩,因此美方借用欧洲的“去风险”概念应付多极世界里的两极对抗新模式,以致成了最近国际上热门的词汇之一。对中方而言,该词汇只是“脱钩”的饰词,其实,对美方而言亦然,它是“竞争”(或对抗)的代名词,也是干扰中美在气候议题上合作的拦路虎。
简单说,气候问题与产业问题是分不开的,当前美西方想在产业供应链上与中国脱钩断链“去风险”,那要如何在气候议题上合作呢?
克里访华前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不会给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视觉中国)
五月时,克里向媒体表示,他想与中方谈三个问题:减甲烷;减煤;减少世界性森林消失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都与产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