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其实在外界看来,道理都懂,但问题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成本、风险掌控,德国政府是怎么评估的?另外,他们反复提“经济安全”,从经济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完全跟政府想要的方向一致。有德国智库提出,德国应进一步弄清如何定义“经济安全”,有必要广泛考虑,但不应过度;对于企业行为应有所容忍,宏观经济和企业会有不同看法,等等。事实上,最近德国和欧洲经济表现并不理想,这套原则性概念在其内部认可度会不会受到质疑?
伍慧萍:这一点其实已经没什么太大后撤空间了,目前在德国及欧洲政界已经达成共识,即在经济、贸易等领域保持对华接触,不寻求脱钩,但是政策制定者越来越认可存在国家安全风险及制度性对抗,国家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整体国家安全观,认为国家安全不仅涉及到传统的军事、国防等,也包括经济、教育等非传统安全领域。
这意味着,整体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转折,经济界也难逃影响;今后欧洲、德国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国家安全因素的考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过去一年,中资入股汉堡港一波三折。最近德国政府批准对英特尔补贴100亿欧元在德国东部建芯片厂,试想如果是中资并购德国芯片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英特尔在德国投资是不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这背后是中德之间仍旧缺乏信任基础。
德国政府的这种政策导向对企业界会产生深远影响。李强总理访问德国出席中德政府磋商,他在跟德国经济界会谈时提出,防风险是必要的,但防风险与合作并不冲突,而且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李强总理的这段发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引导德国的民间和企业,能够客观看待风险问题及单向依赖性高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