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默契程度跟默克尔时期相比确实明显下降,政策协调度和合作紧密度都有所影响,这会对欧洲事务的解决带来问题。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欧盟也很难主导欧洲的安全格局,必须依赖北约,德法之间的协调明显不够。
观察者网: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是否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过去我们常常讲欧洲团结,希望一个团结的欧洲在国际地缘政治中成为重要一极,中国也支持欧洲发挥更大作用;但现在的局势是俄乌冲突、中美竞争等,欧洲整体更靠向美国、政策制定美国化,相比之下法国的对华态度似乎更和缓一些、对美国、北约的态度也略微强势一些,这样一来欧洲内部的分歧或分裂,是否有可能成为我们去做工作的地方,怎么看这种设想?引用英国政治剧里面的一句话,一个分裂的欧洲对我们更加有利。
伍慧萍:首先,我觉得欧洲政策“美国化”这一说法不太妥当。其实西方政治都是如此,政党竞争决定了政策输出过程必然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不是美国独有的特点,也不是欧洲政治受到美国影响,而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共性。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可能会缺乏长期的战略。
其次,欧美舆论一直指责中国对欧洲“分而治之”,但其实美国对欧洲也是如此,欧洲内部确实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立场、不同的政党力量、不同的政要,无论从现实利益还是自身理念来讲,就是存在很多分歧,这是客观事实。
这种分歧对我们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种情况不仅我们看到了,美国或其他国家也看到了。拉姆斯菲尔德提出“新欧洲老欧洲”,特朗普时期更注重拉拢中东欧国家,现在也是如此,美国强调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国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利用欧洲内部的分裂,渗透自己的影响力。
欧洲内部有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声音存在,可以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友华力量提供抓手。就像德国对华战略因为内部分歧过大迟迟不能出台,这个结果对我们来讲也不是坏事。
当然,我们在思考中欧关系时,也不能忽略俄乌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无论中方如何表态,欧洲始终将中俄绑定起来,这对我们处理一些事务时会有所掣肘。
中德中欧之间有分歧很正常,但中国在处理对欧关系时更多的强调共识,突出合作的一面,希望可以尽量争取,这也会成为一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