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球体”卫星星座并不只于此。它还包括在距离地面3.6万公里地球静止轨道的“快车”和“亚马尔”两大系列高端通信卫星。此外还有运行在高椭圆轨道的“快车-RV”通信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北极互联网服务,预计将于2025年底发射首颗卫星。
此外,“球体”卫星星座中还包括用于物联网的“马拉松”系列卫星。物联网设备对网络连接有着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苛刻要求,因此“马拉松”系列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最低。
据称,俄罗斯下一步还将尝试在这些运行在不同轨道的卫星之间测试激光通信等最新技术,以提高数据传输能力。
与“星链”不同的是,“球体”卫星星座还包括“检阅”地球遥感卫星和“金雕”对地观测卫星。罗戈津表示,这些卫星利用相同的卫星平台,但会配备不同的雷达和光学传感器,“将使我们能在夜间和透过云雾看到地面情况”。
由此可见,“球体”卫星星座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俄罗斯版“星链”,它的组成和功能要复杂得多。事实上,相关规划早在2018年就已经提交俄罗斯政府,它将俄航天系统四散的各种卫星进行全面的整合,凝聚了俄罗斯重整航天的雄心。
但必须强调的是,虽然首颗实验卫星已经上天,但俄罗斯的“球体”卫星星座恐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就是钱——航天工程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俄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曾估算该项目将花费1.5万亿卢布(约243亿美元),远超俄罗斯的承受能力。几经周折后,2021年底俄政府确认给“球体”卫星星座的总拨款额为180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按照计划,2022年为该项目提供140亿卢布的政府拨款,2023年和2024年都为180亿卢布,2025年下降为85亿卢布。为弥补资金不足,该项目后续还需要通过引进私人企业和风投进行募资。
而按照“星链”卫星的经验,建造和发射卫星还只是“花钱如流水”的开始,真正的大头集中在运营阶段。马斯克近日宣称,光是为了保证乌克兰的两万套“星链”地面终端正常使用,每个月就要花费数千万美元……对于经费窘迫的俄罗斯航天部门而言,这么“烧钱”恐怕实在玩不起。
此外,俄罗斯航天专家2021年曾披露,俄民用通信卫星超过70%的部件来自国外。在当前俄罗斯遭到西方空前制裁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俄卫星的国产化率,同样是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