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美国海军第7舰队第75特遣部队(CTF-75)和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终于成功回收了此前坠毁的F-35C舰载战斗机残骸。从公布的打捞现场照片来看,飞机机体较为完整,但整个残骸被严密包裹,这既有对F-35C相关技术和坠毁原因保密的需要,应该也是出于打捞过程中尽可能维持残骸完整度的考虑。
1月24日,一架F-35C“闪电”2战斗机在尼米兹级“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CVN-70)上执行例行飞行任务时坠毁。坠毁前飞机与航母甲板发生碰撞,造成7名航母舰员受伤,战斗机飞行员安全弹射,但是飞机却落入海中。坠毁的F-35C隶属第2舰载机联队第147战斗机中队,2021年8月才刚刚部署在“卡尔·文森”号上,这也是F-35C自2019年2月形成战斗力后的首次上舰部署,之后便随该航母战斗群开始了前往西太平洋的首次远洋任务,自此标志着美海军舰载机部队正式进入五代机时代。
被打捞起的F-35C残骸被严密包裹。
正是这一系列的“首次”,以及坠机地点的敏感性赋予了这次事故极大的关注度。为了避免这架全球目前唯一服役的隐身舰载战斗机残骸落入其他国家手中,美海军在事故发生后很快便宣布将开展相关打捞行动。CTF-75从大约3780米的海洋深处打捞出飞机残骸,过程中使用了CURV-21遥控潜水器,以便将专用索具连接到飞机上。然后,打捞船上的起重机吊钩放下并连接到索具上。最后,将飞机吊出水面放置在潜水支持工程船“毕加索”号的甲板上。
CTF-75是第7舰队的主要远征任务部队之一,主要负责整个印太地区的爆炸物处理、潜水作业、打捞、水下施工以及远征区域的环境情报搜集等保障性任务。该部队指挥官加雷斯·希利上校表示,美海军相关部门对这次打捞行动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准备,如此才能在第37天这个“积极地时间表内完成这项十分具有挑战”的任务。
而第7舰队在打捞行动结束后则“庄严”宣称:“回收行动展示了美国海军对其资产和自由开放印太地区的承诺”,尽管这个宣示的后半句很有些“无厘头的霸道”,却也再次体现出美方宣传口一贯擅长“丧事喜办”的“传统艺能”。
坠机原因
关于这架“闪电”2的坠毁原因仍在调查中,而且即便调查结束,美军也未必会将其坠毁的真实原因、坠毁前该机所执行任务的背景等细节公之于众。不过有一段航母舰员拍摄的该F-35C坠毁前降落画面被泄露并迅速在互联网传播,此后又陆续有两段飞行甲板监控视频泄出,这三段视频给外界提供了一些可供分析的素材。美海军一方面确认了相关视频的真实性,随即宣布启动对“泄密”事件的调查并逮捕了涉事的5名舰员(一名军官和4名高级士官),未免给外界小题大做之感,不过也间接证明本次坠毁事故的确相当敏感。
鉴于F-35家族的研发与服役过程一直充满争议与波折,而F-35C又是刚刚投入海外实战化部署没多久,这样的事故不免给予外界对于这款美国海军未来的主力舰载战斗机到底有没有形成战斗力的怀疑口实,并由此可能进一步质疑美海军航母战斗群在当下一旦面对突发武装冲突时是否具有足够的响应能力。
坠入海中的F-35C战机。
我们不妨首先看一下“卡尔·文森”号本次远洋任务的几个数字:这是该舰整修完毕后第一次配备完整的F-35C中队出海部署,截止坠机事故发生时这次部署已经持续长达六个半月。期间整个战斗群航行8万多海里,舰载机联队总共飞行15000多小时,航母起降15000多架次。特别是在2021年6月,当俄罗斯海军突然出动编队抵达夏威夷附近海域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时,“卡尔·文森”号还曾紧急赶过去应对。
由此可见,“卡尔·文森”号与换装后的第147战斗机中队应该不存在明显的战备完好率问题。尽管美国航母编队的海外部署——尤其是类似南中国海这样的前沿部署,一定伴随有“表演”和威慑的成分,但刚拿到新战机的“卡尔·文森”号绝不是“花拳绣腿”之辈,而是武装到牙齿随时准备实战的战争机器。F-35C在这样的海外前沿部署任务中频繁起降演训,就是为了能尽早与航母战斗群磨合到最佳状态,尽早在实战化部署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较大概率这只是一次因飞行员操作不当或单机突发故障导致的偶然事故。仅就网络流传的视频来看,事故的直接原因应该就是舰载机“重着舰”,也就是飞机着舰时垂直下降率过大,接地载荷超过飞机给定的极限值,导致飞机像一块石头“砸”到甲板上。至于“重着舰”的原因则有三种可能:
一是进近时下滑线偏高,飞行员为了能在预定拦阻区着舰,增大了进近下降率;二是进近时油门偏小,也就是发动机转速偏低,动力偏弱,导致飞机下降率偏大,而油门偏小的原因既可能是飞行员判断失误,没有及时加油门,也可能是当时发动机出现故障;三是飞控系统出现故障。
需要注意的是,舰载机着舰与陆基战斗机有很大不同。陆基战斗机通常采用等速下滑着陆,而舰载机则需要在小速度情况下用油门来调节控制下降率。舰载机起落架一旦接触到甲板,必须加大油门,这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大的着舰速度,防止在万一没有勾上阻拦索时,能在长度有限的航母飞行甲板上再次复飞。这就对舰载机飞行员的起降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坠落视频第7秒开始,显示出飞行员可能决断迟缓,舰面进近引导观察员已经发现偏差,急促呼叫飞行员,但没有复飞成功,从而导致事故发生。正是这样的“重着舰”,使飞机起落架承受的冲击力过大,直接导致1个主起落架折断,从航母侧方冲出落海。
准备阻拦着舰的F-3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