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宣称自己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后,围绕俄乌问题的信息一时井喷。美国副总统J.D.万斯、美国新防长海格塞斯、美方俄乌特使凯洛格在欧洲先后表态,近乎对盟友欧洲的一场“羞辱”。
紧接着,2月18日,美俄在沙特会晤——没有欧洲和乌克兰。双方似乎都对四个多小时的谈判比较满意,就四项原则达成了一致。
当地时间2月18日,俄美两国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纽约时报》
此时的欧洲还在召开紧急会议,但迟迟未见初步应对方案。本打算19日到沙特的泽连斯基,18日却从阿联酋转道土耳其,与埃尔多安举行会谈;他表示,沙特行程将推至3月10日。
棋局形势仍是迷雾重重。
2月18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首都安卡拉总统府与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展开正式会谈。央广网
冻结冲突还是长久和平,各方对标了吗?
特朗普在俄乌停火问题上针对欧洲实施“越顶外交”,直接与俄罗斯开展对话谈判,并通过高级官员公开表态“欧洲不会参加未来谈判”,给欧洲政界和战略界带来巨大震动。
欧洲多国领导人在巴黎举行紧急会议,商讨乌克兰局势和欧洲集体安全等议题,以应对特朗普的政策调整。但在笔者看来,特朗普政府的这种表态并非一时兴起,美欧的立场鸿沟背后有清晰的逻辑链条。
一方面,美欧关于“冻结冲突”的诉求不一致。在特朗普看来,任何参与谈判的一方,都需要认同乌克兰难以通过军事手段恢复2014年、甚至1991年的边界,为及时止损需尽快结束热战。然而,不少欧洲国家的立场是,以接触线为基础的停火等同于“俄罗斯的胜利”,难以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只要乌克兰不放弃抵抗,就必须援助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