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两国文化的相通相近,也是我最近几天在日本走访最深刻的感受。
一个中国人走在日本街道上,我相信,他基本不会迷路,看着那些招牌上的汉字,也能猜到店面里经营什么,吃到想吃的东西,买到想买的货物。
岔开说一句,在日本,最著名的中国诗人是哪个?
日本朋友说,可能还不是李白杜甫,而是主办方负责人最先提到的白居易,虽历经千年,但他的诗作,依然在日本广为流传。
这正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但我们也不用回避,中日当下的人文交流,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交流不够,误解颇多,从某种程度上,更给别有用心者炒作的空间。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媒体智库有着特别的责任。
在演讲中,主办方负责人指出,中日友好,媒体智库先行。中日媒体智库应当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担当作为,推动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现场热络的氛围。
嘉宾致辞后,交流环节更是热闹非凡。
哪怕交流会早就结束,哪怕已早到午饭时间,大家还在站立畅谈,现场更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不少日方嘉宾都感慨说,这也是多年来,在人文交流领域,中日间最热烈的一次了。
(二)
在人文交流领域,我必须要说,新华社的作用,有目共睹。
可以说,在中日关系发展和两国人文交流历程中,新华社既是见证者、记录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
早在1954年,新华社记者就随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发回了“新华社东京第一电”。
1964年,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首批中国驻日记者团抵达东京,拉开了中日互派记者的序幕。
也就是说,中日邦交尚未正常化,但新华社记者就开始常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