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一凡记忆里,这已经是导师第三次赶到部队为他“救火”了。
“子模型早就建好了,但始终无法正常连接。”那些天,陈一凡尝试了种种办法,依旧毫无头绪。
导师及时赶到,让陈一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终于显示正常了!”看着子模型前后端链接成功,陈一凡激动极了。在此之前,他离这套分析预测系统的成功“问世”始终隔着一步之遥。导师适时的点拨,让他理清了头绪。
一鼓作气,陈一凡对系统流程进行了优化。该系统一经上线,就成为部队官兵爱不释手的“香饽饽”。
这一切,得益于国防科技大学开展的“导师部队行”活动。研究生导师定期了解学员在部队的岗位实践情况和科研进度并提供指导。这样,既缩短了学员战斗力生成周期,也提升了导师课堂对接战场的讲课功力。
人才培养,不是送到部队就不管了。高学历人才到部队后,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适和困难。一些学员被学校一送了之,部队又给他们贴上“眼高手低”的标签,心理受到打击,一蹶不振的并非个例。
“岗位实践就像一辆院校开往战场的‘快车’,学员是乘客,学校、导师和部队就是车上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这趟车平安快速抵达目的地。”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晓元说。
在这趟旅途中,如果说导师教给学员的是书本上的“已知”,那部队教给学员的就是实践中的“未知”。
“风速、压力、温度、湿度……几乎所有军事活动都会受到气象环境的影响。”学员张伟一边采集各类气象值,一边展开运算。
在部队的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张伟选择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资料同化。在我军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中,观测资料同化和数值预报模式是其两大核心技术。只有经过数值预报模式的运算“加工”,一份精细化天气预报才能出炉。
“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数据,不仅成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和支撑,还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参考。”该校气象海洋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卫民说。
该校引导学员在部队各项任务中探索“未知”领域,主动将部队备战打仗急需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一批有针对性课题应运而生。
“这是一次向战而行、为战育人的积极尝试。相信随着机制的完善会带来更多惊喜。”展望未来,唐洪脑海里闪现出一幅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
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涌现在部队一线,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