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力”网站17日称,中国展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风洞”——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可以模拟速度高达30马赫的JF-22超高速激波风洞。
尽管不少美媒以往习惯在高超音速领域炒作“中国威胁论”,但老司机得说,至少美媒报道里提到的这件事完全正确!中国的JF-22超高速激波风洞在相关领域就是世界第一!
有央视的报道为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怀柔激波风洞项目负责人姜宗林介绍说,JF-22超高速风洞可以复现40到90公里高空、速度最高达每秒10公里,相当于约30倍音速的飞行条件。
它有三大特点:
•JF-22吹出来的流场大概有2.5米直径,一般国外最大的是1.5米直径,可以放更大的飞行器;
•在马赫数为10的时候,JF-22可以达到40个毫秒,比国内外同类先进水平有成倍的提高,实验结果的精度也更高;
•JF-22总温高、总压高、性能高,目前世界上没有其它风洞可以相比。
众所周知,高性能风洞等大型基础研究设施是现代航空/航天器不可或缺的关键设施,这一特性在高超音速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但要建造高超音速风洞的难度也同样是“世界级”。在提到让美国耿耿于怀的中俄高超音速技术领先优势时,美国国防情报局科学技术首席科学家保罗·弗赖斯勒表示:“虽然中国和俄罗斯都进行了多次成功的高超音速武器测试,并可能部署了作战系统,但中国在基础设施和系统数量方面都领先于俄罗斯。”“动力”网站不无感慨地说,“有限的专业基础设施被认为是美国高超音速测试工作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2021年,时任美国参联会副主席的海顿上将就表示,中国在过去五年间进行了“数百次”高超音速试验,而美国只进行了九次。
这名美军上将的感慨并非没有来由。据介绍,中国早在2012年研制成功的JF-12复现风洞,总长265米,成为当时国际最大、整体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如今JF-12复现风洞和JF-22超高速风洞分别是对应领域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使我国成为高超音速领域唯一具备覆盖全部“飞行走廊”实验能力的国家。它们可分别实现每秒1.5到3公里和每秒3到10公里的实验条件,共同构成覆盖马赫数5到25、飞行高度25到90公里的气动实验平台。
当然,美媒在报道中仍习惯性渲染中国发展先进风洞“对于解放军在各种高超音速系统的研制和部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渲染这些基础设施可以直接用于研制高超音速武器之外,就连它们可以协助发展新概念空天飞行器,也被打上浓厚的“军用色彩”。
例如报道提到,在中国官方发布的JF-22风洞视频中,出现了空天飞机和载机的缩比模型,其设计大体上与中国航空航天公司、学术机构过去公开展示的空天飞机和载机的概念相似,也与所谓的“两级入轨太空发射”的特征相吻合。报道称,所谓两级入轨系统由空天飞机和载机组成,载机首先将空天飞机运送到非常高的高度。然后空天飞机使用自身的推进装置(通常是火箭发动机)进入太空。其中许多概念涉及可重复使用的空天飞机,这些航天器能够在传统跑道上着陆。
美媒认为,与传统运载火箭相比,两级入轨概念具备的主要优势在于增加了灵活性,并降低了不可预测性。发射空天飞机的载机不需要大型的航天发射基地,能够从任何现有的大型空军基地或机场起飞,并且不需要太多的前期准备。反过来增加了发射基地和发射窗口,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地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这在冲突情况下可能会具有特殊的优势,因为冲突可能会造成现有的航天发射能力被摧毁和损坏,所以需要快速进行补充。“空天飞机的作用不仅仅是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还包括执行远程情报、监视、侦察(ISR)和打击任务,甚至是在轨攻击。”
当美媒念念不忘地将中国高超音速风洞和两级入轨航天器与军事用途扯在一起时,中国科学家在谈到这些先进风洞的用途时,就要坦诚得多了。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怀柔激波风洞现场负责人韩桂来介绍,“我们最近正要研究两级或者多级入轨的这样一个飞行器,火箭是垂直起降,将来我们要通过飞行器水平起降,然后飞到比方说30公里到40公里高度,再把第二级释放出来,接着往上飞,形成这样一个接力的模式,叫两级或者多级入轨,所以最近我们也正在准备这样一个相应的分离方案的实验,主要就是来探索下面级跟上面级它产生一个分离的过程。”
姜宗林介绍说,可以利用风洞做高超音速发动机试验。“我们实验室提出一种新型的发动机,叫做驻定斜爆轰发动机。现在我们用JF-12已经做到马赫数7到马赫数9,现在看来新型的发动机比传统的发动机热效率要高50%,燃烧稳定;JF-22准备从马赫数9一直做到马赫数16。如果有这样一个发动机做完之后,我觉得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航空航天技术是一个非常大的推动。”
在老司机看来,中美对于高超音速眼界上的差异,或许就注定了双方技术发展的差距——与一门心思搞太空军备竞赛的美国相比,和平开发太空、瞄准星辰大海的中国,未来道路要宽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