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外销型战机歼-10CE首次取得了实战战果,在空战中一举击落多架战机,自己无一损失,歼-10这款“争气机”再次牵动世界的目光。
航空工业被形容为“现代工业之花”,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歼-10CE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歼-10飞行训练现场。
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F16、法国“幻影”2000、苏联苏27为代表的主战装备已发展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而我们的飞行员在远航时还得依靠地图和罗盘。
1982年2月,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召开。原本,宋文骢作为航空工业成都所的代表,只是去“帮助参谋参谋,完善完善方案”。但会上,领导“意外”地给航空工业成都所一个机会,发言时间只有15分钟。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没有飞机模型,没有图纸资料,宋文骢和同事们借来明胶片,连夜将飞机图形、基本数据、重要性能等画在上面。
童年在防空警报和战火硝烟中度过的宋文骢,印象最深的是日军战机对昆明的连续轰炸。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宋文骢成为一名空军机械师。回国后,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这是宋文骢一直的梦想。
在评审论证会上,宋文骢从未来战争怎么打讲起,提出新战机应强调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电子对抗等要求。正是这短短的15分钟,一个保守二代半方案,变成了一套新型先进三代飞机方案。
1986年,新型歼击机研制被列为国家重大工程,代号10号工程。随后,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担任总设计师。这一年,宋文骢56岁。
起初,歼-10项目并不被看好。有人说,这是“五分钱想上长城,车票都买不起”。还有人说,新技术超过了60%,肯定是要失败的。
许多网友都对一张老照片印象深刻:画面里,一名研制战机的工作人员,穿着破了大小十几个洞的背心。
在歼-10研制初期,我国的飞机研究所里连一台真正的计算机都没有,但科研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全神贯注在研制上,反复检查一张张图纸,攻破一个个技术难关……
为什么一定要研制出自己的飞机?
中国航空工业还在蹒跚学步时,有一幕场景曾深深地刺痛了宋文骢的心。一位外国专家发言时掏出一个小本子,我们一位同志无意地凑过头去,结果这位专家睨了他一眼,会后小题大做地提出了抗议。这件事让他明白,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要仰人鼻息过日子。
歼-10首席试飞员雷强回忆说,去海外培训时曾遭老外嘲笑:“你们中国没飞机,要啥试飞员?”
宋文骢反复告诫大家,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歼-10的起落架流着我们自己的“血液”。
一次,有人问宋文骢:“搞一个型号少则8年、10年,多则20年,你已经50多岁了,歼-10能在你手里定型吗?”
他是这样回答的:“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人才会成长起来,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在不在没关系。”
后来成为歼-20总设计师的杨伟,当时是歼-10某项目研究小组组长。如果当初没有恩师宋文骢那句“别走了”,他也许会出国留学,与中国的新一代战机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