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歼-10C在一些技术上甚至后来居上:台风早期并未集成头盔瞄准和红外前视系统,后来才升级,而歼-10C一开始就有完善的头盔瞄准和IRST;台风没有内置电子战吊舱但具备较强的综合电子战套件,歼-10C虽电子战能力稍弱但可以通过外挂增补。两者对比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双发重型”与“单发中型”的差异。如果撇开成本因素,台风总体作战效能略高于歼-10C。但考虑到价格和出口限制,歼-10C的性价比明显更优。
苏-35“超级侧卫”是俄制第四代++重型战斗机,也是解放军空军曾引进过的机型。将歼-10C与苏-35对比,实质是轻型新锐与重型传统的对决。苏-35的优势在于其平台大、航程远、动力强、机动性突出。它空重接近19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4吨以上,载油和载弹都非常可观。双发AL-41F1S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4.5吨,两台合计近29吨推力,使苏-35拥有极高的推重比,可轻松超音速巡航和做出眼镜蛇机动等过失速动作。此外苏-35配备了矢量推力喷管,在低速格斗时有独到优势。
相比之下,歼-10C无论尺寸、航程还是发动机推力都明显不及苏-35。但是歼-10C的优点在于现代航电和武器。苏-35虽经过升级,但其N035“雪豹-E”雷达仍是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上不如歼-10C的AESA先进,在多目标跟踪和抗干扰方面稍逊。而且苏-35的机载电子设备大多为俄罗斯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水平,座舱显示和数据链能力不如歼-10C这样服役于2010年代末的新机。西方分析称,中国的歼-10C凭借更好的数据链和航电,在解放军内部模拟对抗中曾占据上风,甚至据传“碾压”了苏-35。
另外,在超视距空战中,苏-35现役的主要空空导弹是R-77-1,中距射程约110公里,尚未普遍装备更远程的新型导弹;而歼-10C使用PL-15,射程优势明显。这意味着歼-10C可能在远距离就对苏-35形成攻击威胁,而苏-35必须设法迫近才能反击。同样,苏-35虽机动性超群,但歼-10C的PL-10/头盔瞄准使得后者在格斗时也有“一击必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