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调侃称:“特朗普打电话来道歉,中国手机提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这则讽刺的段子,背后传达的是中国社会对美方挑衅态度的彻底脱敏。在过去,中国社会中存在“离不开美国”的焦虑,而现在,更多人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并非美国的施舍,也不依赖某一个国家的技术恩赐。哪怕挑战重重,日子还是要过,而且还能过得红火、热闹。
的确,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最好的信心指标。购物中心里餐馆门口排着长队,乡村旅游地热闹非凡,高铁票一票难求,这些画面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没有因为美方的贸易打压而熄火。人民的消费能力、信心和期待依旧强劲。
在舆论层面,也出现了显著转变。回顾七年前的舆论场,争议集中在“中国是不是太强硬了”“要不要软一点”这样的问题上,而今天,几乎一边倒的声音是:“战就战,谁怕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已认清美国不是真心讲规则,而是看谁听话;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确实顶得住,人民看得见。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些让步,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互利共识。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中国积极履行承诺,但换来的却是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更加严苛的“脱钩断链”战略和技术封锁,显然,“善意换不来尊重”的现实已深植人心。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在全球产业链中只靠“代工生产”维生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制造业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经济体。正因如此,哪怕美国封锁高端芯片,中国依然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继续前进,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诸多领域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