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中国网民“感谢美国”的淡定调侃,说明了什么?

2025-05-07 14:56:57 来源:百家号

与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挥舞关税大棒引发中国社会广泛争议与情绪波动不同,如今在他“二进宫”后的百日新政中即便宣布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245%的关税,这一激烈措施却未在中国社会激起太多涟漪,反倒引来不少“感谢美国”的冷幽默。中国的官方态度淡然,民间舆论也显得波澜不惊。这种态度的巨大转变,恰恰折射出中国社会认知能力的进步、国家战略的成熟,以及面对压力时的系统性韧性。

七年前的中美贸易战伊始,不少中国人内心忐忑,对“规则”与“自省”形成惯性思维。彼时,“是不是我们哪里做错了惹怒了美国?”成为一部分人的反应主轴。很多人以为要想修复中美关系,必须中国先低头认错,照着“规则”办事。知识产权、补贴政策、国企地位等问题一度成为内部反思的焦点。而今,经历过7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规则原来是美国自己写的,而守不守规、翻不翻桌,最终也看美国自己的利益和脸色。中美之间早已不是某项政策纠纷的范畴,而是系统性博弈。

正是这种深刻认知的转变,让国人不再惊慌。面对新一轮高压政策,中国社会展现出的是一种“稳得住”的定力。五一假期如期而至,商场依然人头攒动,旅游景区依旧人从众、众从众,朋友圈的照片和短视频依然充满烟火气。没有一丝“贸易战将至”的焦灼,更多的是一种“见多了风浪,心中自有底气”的从容。

一位在微信群活跃的朋友感慨道:“七年前打得有点手忙脚乱,现在再打,咱们回得有声有色。”这种“有章法”的回击,正是中国近些年来战略规划能力逐渐成型的体现。不再被动挨打,而是早已为最坏的局面准备好了替代方案与回旋余地。

有人调侃称:“特朗普打电话来道歉,中国手机提示‘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这则讽刺的段子,背后传达的是中国社会对美方挑衅态度的彻底脱敏。在过去,中国社会中存在“离不开美国”的焦虑,而现在,更多人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并非美国的施舍,也不依赖某一个国家的技术恩赐。哪怕挑战重重,日子还是要过,而且还能过得红火、热闹。

的确,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最好的信心指标。购物中心里餐馆门口排着长队,乡村旅游地热闹非凡,高铁票一票难求,这些画面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没有因为美方的贸易打压而熄火。人民的消费能力、信心和期待依旧强劲。

在舆论层面,也出现了显著转变。回顾七年前的舆论场,争议集中在“中国是不是太强硬了”“要不要软一点”这样的问题上,而今天,几乎一边倒的声音是:“战就战,谁怕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社会已认清美国不是真心讲规则,而是看谁听话;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确实顶得住,人民看得见。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贸易战,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些让步,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互利共识。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中国积极履行承诺,但换来的却是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更加严苛的“脱钩断链”战略和技术封锁,显然,“善意换不来尊重”的现实已深植人心。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在全球产业链中只靠“代工生产”维生的国家。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制造业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经济体。正因如此,哪怕美国封锁高端芯片,中国依然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继续前进,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诸多领域实现突破。

从“华为能不能撑下去”到“华为又杀回来了”,再到整个产业链的技术突围,一波又一波的压力测试,反而锤炼出中国企业集体自立的意志。从手机、操作系统、芯片,到新能源、储能、光伏,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跳出“引进-模仿-跟随”的路径,转向“原始创新、联合攻坚”。

当下社会流行起的“感谢美国”式调侃,不是反讽,而是一种历经痛苦成长后的幽默与坚韧。正如不少人所说:“没有美国这场打压,中国很多企业可能还在舒服区不肯出来。”今天,“你封锁我一项技术,我就全链条替代一整套”的做法,已在多个产业领域开花结果。

更深层的底气,来自于中国在实物生产上的强大能力。从粮食自给,到工业门类齐全,从基础设施到消费市场,中国的经济体系正逐步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能源结构的优化、电动车取代燃油车、光伏和风电装机超过火电,这些都是在被围堵中“自造安全”的真实写照。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经济的“空心化”。一位美国政客直言,美国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华尔街和大型科技公司,而这些巨头只为股东服务、几乎不再生产实体产品。当年支撑美国称霸世界的,是实打实的制造业与技术能力,而如今,美国的“实业基础”已经严重萎缩。

放眼全球,美国依然在喊“规则”,但越来越多国家已看清,那些规则是可以随时被推翻的“工具书”,不是普世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以务实稳健的姿态面对挑战,是理性,更是成熟。

中国人的淡定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贸易战、技术封锁、外交打压中练出来的铁骨和定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再只是说说而已。过去七年,是一堂沉痛但宝贵的课,如今的中国人更清楚:解决不了问题的低头,不如握紧拳头后的破局。

面对不断升级的美方施压,中国社会已然看清:不再自责,也不再寄望。真正的底气,是自己掌握主动权。这份清醒与坚定,才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战略资产。(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