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因为投资的内核在他眼中早已简单明了,段永平才不再愿意对外多说。一个人的话语,影响力越大,被误解的可能也越大。当“布道”变成了“争论”,当问题从“为什么这么投”变成“这票能不能上车”,段永平知道,是时候沉默了。
而他的这一选择,也许正如他简介中所说:“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但我们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做什么。”
在这个动辄“全仓干”“趋势梭哈”的时代,段永平的“暂别”不是逃避,更像一种警示:真正的投资不是喧嚣中的热血冲动,而是岁月里的耐心和冷静。
当所有人都在寻找“捷径”时,他选择了慢慢走,甚至暂停脚步。他不需要一直发声来证明什么,因为他的逻辑早已烙印在一代投资者的认知里。
也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回看这一段静默,会意识到,那句“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来”,并不是承诺,而是一种姿态:不迎合,不焦躁,不浪费时间在无谓争论里。只做该做的,其他的,让时间来评判。(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