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一则关于段永平“暂别”社交平台的消息,在投资圈掀起波澜。
这位曾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投资人,在社交平台留下简短一句“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来”,虽未明言离开,却不难看出他意图暂时淡出公众视野。消息一出,评论区迅速被“感谢遇见”刷屏,方三文也忍不住调侃一句:“也许三年九个月以后?”尽管段永平亲自澄清“并非身体原因”,但他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告别,仍显得意味深长。
就在他宣布“暂别”的前两天,他一口气晒出五张期权交割单,分别卖出了英伟达、苹果、谷歌、台积电、腾讯的认沽期权。29亿人民币的总操作金额,看起来惊人,但他却轻描淡写地称,“卖点put,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这种戏谑背后,隐隐透出一丝倦意。
高调出手,是逆势抄底还是最后一击?
段永平的这波大动作,发生在美股遭遇大幅下挫之后。他一向信奉“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次也不例外,选择逆势出手。英伟达是他本轮押注最重的标的,约1.5亿美元;苹果、谷歌、台积电也各在8000万至9000万美元之间,腾讯则是在440港元附近尝试建仓。
更令人玩味的是,仅仅一个月前,他才精准“空仓”躲过大跌,这次又迅速转身重仓出击,体现出他对市场节奏的敏锐把控。不过,这波操作并非简单的买入,而是卖出认沽期权,这意味着他预判这些科技股不会再继续深跌,甚至有回升的空间。
英伟达是个典型例子。早在去年,他还直言“看不懂这家公司”,如今却大幅加注,显然他对其行业地位和管理层的认可有了转变。他曾在公开交流中表示,英伟达“护城河已经逐步显现”,黄仁勋是“可以信赖的人”。
熟悉段永平的投资者知道,他惯于“顺产业逻辑下笃定下注”:苹果和谷歌是他长期重仓的“压舱石”,而台积电、英伟达则是他对AI时代“卖水人”逻辑的响应——押注提供基础设施而非风口表象。他的逻辑从未改变,只是每一轮押注,都要在市场最混乱的时候做出。
这就是段永平对待市场的方式:冷静、果敢、不贪心,但也不手软。
一场闭门演讲,或许藏着“离场”的线索
其实早在1月5日,段永平就曾在浙江大学进行了一场为时近两小时的闭门交流。他没有讲最新行情,也未点评个股走势,而是围绕投资认知、风险控制展开阐述。
他说,“真正好的公司,一旦确认,就可以长期持有”,“做投资最怕的不是错过机会,而是踩雷”,“如果你拿的是需要的钱,却去追逐不需要的高回报,那才是真正的赌博。”
这些话放在今天读来,仿佛已经为“暂别”埋下伏笔。他并不想成为追逐热度的意见领袖,更不愿被眼花缭乱的市场情绪裹挟。与其在信息混杂的社交平台“对牛弹琴”,不如回归安静的投资本身。
他坦言不愿意和“沟通无效”的人打交道,而愿意反复与黄峥交流——后者在他看来是“看得清本质”的人。这种倾向,也说明段永平的注意力,早已从“讲给大众听”,转向“专注自己懂”。
而他的那句“语言环境好了我会回来”,或许已经暗示了离开的根本原因:不是身体、也不是情绪,而是他认为现在的社交平台,噪音太多,价值太少。
他的“布道”生涯,为何引人共鸣?
自2015年以“大道无形我有型”之名登陆投资社群,段永平用近十年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一位“价值投资布道者”。他在社交平台不是讲故事,而是拆逻辑;不是追热点,而是讲常识。
他不会告诉你苹果今天涨了几个点,但会提醒你思考:“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你只愿意拿10天吗?”他不会回应每一个个股提问,却会用乔布斯的经典语录反击对苹果创新的质疑:“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到他面前。”
他以一己之力,在躁动不安的投资环境中,竖起了一面理性的旗帜。
在市场陷入恐慌时,他是那个坚定买入腾讯的人;在白酒股集体下挫时,他是少数继续重仓茅台的人;而在多数人担心AI过热时,他淡然表示“用过很多AI工具,但还看不清。”
这种冷静背后,是他几十年来打磨出来的一套投资纪律:寻找确定性高的商业模式,尽量不做预测,把风险管控当作第一要义。他喜欢那些拥有“护城河”的公司,那种能持续提供差异化价值、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企业。
他不追逐短期收益,但对未来风险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他可以在一年赚10%,却拒绝冒500%收益背后的巨大代价——这是他所说的,“投资,是对风险的管理。”
他为何选择“此时退场”?
或许,正因为投资的内核在他眼中早已简单明了,段永平才不再愿意对外多说。一个人的话语,影响力越大,被误解的可能也越大。当“布道”变成了“争论”,当问题从“为什么这么投”变成“这票能不能上车”,段永平知道,是时候沉默了。
而他的这一选择,也许正如他简介中所说:“人们关注我们,往往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但我们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做什么。”
在这个动辄“全仓干”“趋势梭哈”的时代,段永平的“暂别”不是逃避,更像一种警示:真正的投资不是喧嚣中的热血冲动,而是岁月里的耐心和冷静。
当所有人都在寻找“捷径”时,他选择了慢慢走,甚至暂停脚步。他不需要一直发声来证明什么,因为他的逻辑早已烙印在一代投资者的认知里。
也许多年后,当人们再次回看这一段静默,会意识到,那句“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来”,并不是承诺,而是一种姿态:不迎合,不焦躁,不浪费时间在无谓争论里。只做该做的,其他的,让时间来评判。(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