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风雨昔日云,彼时云淡彼时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刚一出台,便先伤及自身。
近日,全球第四大车企斯泰兰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国工人,并关闭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家工厂,北美生产线陷入瘫痪。几乎同一时间,捷豹路虎暂停对美出口一个月,奥迪则扣押3.7万辆新车拒绝交付美国经销商。这场风暴的核心在美国本土消费者和工人的饭碗上。墨西哥工厂停工导致美国工人失业,欧洲豪车断供使经销商无货可卖。斯泰兰蒂斯、捷豹路虎、奥迪等企业不会默默承担25%的成本,而是将其转嫁到价格上。即使福特、通用等美国品牌在本土生产,仍有40%零部件依赖进口,最终只能由美国消费者为其买单。
斯泰兰蒂斯的困境源于北美供应链的高度依赖。4月3日生效的25%关税政策触发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斯泰兰蒂斯虽为欧洲血统,但其生产布局高度依赖北美供应链。加拿大温莎的克莱斯勒工厂和墨西哥托卢卡的吉普工厂承担着向美国市场输送整车的重要职能。北美汽车产业链被比作“连体婴儿”,由美国提供技术与资本,加拿大供应铝材与发动机,墨西哥组装廉价零部件。一个车门可能在美墨边境往返多次才能完成喷漆、焊接、总装,最终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这种产业模式使得供应链直接暴露于关税火力网之下。财务数据显示,斯泰兰蒂斯2025年预计需缴纳70亿美元关税,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75%。重新布局至少需要3-5年,远水难解近渴。因此,斯泰兰蒂斯被迫裁撤北美五家工厂的900名员工,并暂停墨西哥、加拿大两家核心装配厂的生产。
当关税政策实施后,看似针对“外国车”的策略实际上砸中了“你中有我”的供应链命脉。墨西哥工厂停产导致美国经销商库存仅能维持两个月,消费者面临“无车可买、有车必贵”的困境。加拿大工厂的停工则引发美国零部件供应商的连锁裁员。2024年美国销售的新车中,一半是进口的,其中墨西哥和加拿大占了进口汽车的大头。关税政策一出,这些盟友首当其冲。美国工业基础设施老化、劳动力成本高企,这些问题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车企们清楚,重新布局生产需要数十亿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周期,再加上政策的不确定性,谁敢轻易冒险?美国消费者将面临进口车价暴涨19%-22%,本土车企也会因零件涨价而跟着涨5%,最终让消费者的购车成本飙升数千美元,新车、二手车价格、汽车保险和维修费用也将全面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