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不仅抬高了进口成本,还让以外币计价的债务“飞速膨胀”。土耳其企业和政府的大量对外借款以美元、欧元计价,一旦本币贬值,债务负担呈倍数增长。资金链断裂,外资纷纷撤离,直接引爆了资本市场的大崩溃。
据数据,外资在土耳其股市的持仓比例从2020年的65%一路跌到2025年的28%,近乎腰斩。国际评级机构也不再“嘴下留情”,将土耳其主权信用评级直接砍到“垃圾级”。
“工业味精”稀缺带来的连锁反应
另一个让人警觉的信号,是稀土等高端原材料的紧缺问题开始影响土耳其高端制造业。比如,美国F-35B战斗机产能不足,部分原因是稀土链条受限,而土耳其也曾参与该项目。如今,类似问题反过来也制约了土耳其自身的防务出口与军工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境。
留给埃尔多安的时间不多了
可以说,如今的局面是“埃尔多安经济学”自食其果。当初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廉价美元、私有化红利和信贷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旦国际环境变化,支柱崩塌,这套极端政策便迅速显露其不可持续性。更悲观的是,当前的土耳其已无太多可调动的资源,想要回头走传统路径——提高利率、稳住货币、重建信用,恐怕代价极其惨痛,政治稳定性也将面临重大考验。
土耳其曾是全球新兴市场的希望样本,如今却成了货币极端主义的反面教材。在强势美元与本国产业空心化的双重打击下,它的困境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脱离常识的政策路径,终将被现实反噬。(责任编辑:张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