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军事

专家观点

  • 中国禁止美光芯片?中方雷霆出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外媒炸锅了
  • 中俄好消息不断,一架俄罗斯专机抵达中国,7成俄民众对华有好感
  • 果然乱套了,英国大罢工将瘫痪80%的救护车,上万台手术被搁置
  • 局势正在失控,梅德韦杰夫再次警告:已扩大生产强大的杀 伤性武器

美元镰刀下是谁杀死了土耳其 美元加息潮下的崩塌与反噬

2025-03-28 10:31:49 来源:百家号

在投资圈一直流传着一个略带戏谑的说法:土耳其和经济学,总得死一个。到了2025年,这场“终极对决”的结局似乎已经揭晓。在美元加息潮的冲击下,第一个倒下的国家不是债台高筑的阿根廷,也不是政治动荡的非洲国家,而是那个曾被视为“新兴市场明星”的土耳其。

美元镰刀下是谁杀死了土耳其 美元加息潮下的崩塌与反噬

这几天,土耳其金融市场近乎失控。股市暴跌17%,两次熔断,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里拉再度跳水,单日贬值超过10%,而过去五年间,里拉兑美元的跌幅已经累计超过400%;十年期国债价格同样暴跌,主权信用评级被连番下调——典型的“债、汇、股三杀”,标志着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正在剧烈震荡。

土耳其经济奇观背后的“逆经济学”逻辑

这一切的背后,绕不开一个人: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从常规经济学角度看,面对高通胀、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最普遍的应对方式是加息,收紧货币供给,从而压制物价上涨、稳定汇率。这种做法虽不受欢迎,却是全球央行通用的“止血工具”。然而,埃尔多安自有一套“反向操作”理论,他认为加息是经济衰退的根源,降息才能提振投资与就业。

于是,当土耳其通胀率冲上85%的高位时,埃尔多安不是加息,而是继续大幅度降息、释放流动性。他公开抨击西方经济学,坚称“高利率才是万恶之源”。这套“埃尔多安经济学”,在短期内确实让部分经济数据看上去挺亮眼。2022年,土耳其GDP仍增长5.6%,最低工资提高了50%,似乎在高通胀下还能保持增长——这也催生了那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土耳其和经济学,总得死一个。”

这套理论为何能持续二十年?

2003年,土耳其刚经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内政局混乱、货币暴跌、通胀飙升。在这种背景下,埃尔多安上台。他很快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合作,引入大量外资来提振经济。而他给予外资的“入场券”,就是推动大规模私有化改革:能源、交通、烟草、银行、医院、港口……土耳其几乎将国有资产一股脑儿地摆上了拍卖台。

这场“变卖国家家产”换来了资本的蜂拥而至。2003年至2013年,土耳其GDP从3100亿美元增长到9500亿美元,迎来所谓的“黄金十年”。这一阶段,埃尔多安“降息刺激”的做法看上去并无太大副作用,也让他坚定了对自己经济观的信仰。

更重要的是,埃尔多安深受2001年那场危机的影响。当时即使利率高到令人咋舌,资本依旧流出土耳其,这使他得出一个极端结论:“加息无用,资本爱跑还是会跑。”于是他笃信,只有不断释放流动性、压低利率,才能稳住经济基本盘。至于通胀、货币贬值,那都不是核心问题。

埃尔多安经济学崩盘的两个“支柱”坍塌

但是这套理论之所以能运行二十年,是因为它依赖两个关键前提:一是全球处于宽松货币周期,尤其是美元利率处在低位;二是土耳其仍有“可供变卖”的优质国资,能吸引外资持续注入。但到了2025年,这两个条件统统消失了。

美联储加息进入新一轮紧缩周期,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原本流向新兴市场的“热钱”急速撤退。与此同时,土耳其的“家底”已经掏空,核心产业早已私有化殆尽,没有什么能再用来吸引外资“躺着收租”。加之土耳其自身能源依赖严重,超九成石油与天然气靠进口,汇率暴跌反而加剧了贸易逆差,恶性循环一触即发。

货币贬值不仅抬高了进口成本,还让以外币计价的债务“飞速膨胀”。土耳其企业和政府的大量对外借款以美元、欧元计价,一旦本币贬值,债务负担呈倍数增长。资金链断裂,外资纷纷撤离,直接引爆了资本市场的大崩溃。

据数据,外资在土耳其股市的持仓比例从2020年的65%一路跌到2025年的28%,近乎腰斩。国际评级机构也不再“嘴下留情”,将土耳其主权信用评级直接砍到“垃圾级”。

“工业味精”稀缺带来的连锁反应

另一个让人警觉的信号,是稀土等高端原材料的紧缺问题开始影响土耳其高端制造业。比如,美国F-35B战斗机产能不足,部分原因是稀土链条受限,而土耳其也曾参与该项目。如今,类似问题反过来也制约了土耳其自身的防务出口与军工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困境。

留给埃尔多安的时间不多了

可以说,如今的局面是“埃尔多安经济学”自食其果。当初的经济繁荣,建立在廉价美元、私有化红利和信贷扩张的基础之上。一旦国际环境变化,支柱崩塌,这套极端政策便迅速显露其不可持续性。更悲观的是,当前的土耳其已无太多可调动的资源,想要回头走传统路径——提高利率、稳住货币、重建信用,恐怕代价极其惨痛,政治稳定性也将面临重大考验。

土耳其曾是全球新兴市场的希望样本,如今却成了货币极端主义的反面教材。在强势美元与本国产业空心化的双重打击下,它的困境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敲响了警钟:脱离常识的政策路径,终将被现实反噬。(责任编辑张佳鑫)

(责任编辑张佳鑫)
关闭

精选推荐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