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是,泽连斯基上台后对这一段饥荒史闭口不提,大肆宣扬1932年至1933年斯大林治下的大饥荒是“种族灭绝”。
1991年11月,德国反对乌克兰独立。据2022年发布的德国外交部档案,时任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向俄罗斯提出“应对乌克兰领导层施加影响”。直到1991年12月,乌克兰独立无可避免,德国才不得不承认乌克兰。
德国前任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德国针对俄乌局势的政策,随总理更迭有所变化:从默克尔克制的“5000个头盔援助”,到朔尔茨的“价值观优先”,德国逐步割弃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打破二战后不向冲突地区输送重型武器的传统,先后给乌克兰提供18辆豹2坦克、IRIS-T防空系统等,但拒绝提供“金牛座”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
代价是巨大的。2022年北溪2号管道冻结之后,德国不得不从中亚“二道贩子”手里购买俄罗斯油气,给中间商赚了一道差价。制裁俄罗斯企业也波及自己,大众关闭两家东欧工厂,国内制造业集团屡发抗议。
如今,基民盟主席、德国候任总理默茨喊出“不惜一切”的口号。不过,“不惜一切”为的是德国自己,不是为了欧盟和乌克兰。
3月4日,默茨表示德国将修改宪法,豁免国防和安全支出的财政支出限制,“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这一转变堪称二战后德国历史最重要的转向。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宪法增加“债务刹车”条款,本质就是量入为出,不允许大规模赤字。
2月24日,在德国柏林基民盟总部,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可以说,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率先“以身试法”,呼吁与法国“核共享”,打造“重新武装欧洲”的德国样板。毕竟美国的“抛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大规模举债投资,刺激经济、制造军火,德国有希望重登欧洲之巅,英国、法国等“老对手”也不好公开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