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这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为了不被“算法”“算计”,不少用户将某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momo,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表明自己是新用户。还有攻略建议定期清除浏览器记录和缓存,或创建不同账号、使用不同浏览器等方法,以尽可能“隐身”,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些方法即便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大数据杀熟”,不能只靠这些“小聪明”“土办法”。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张晓峰建议,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杀熟”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算法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