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事件”电视台报道称,关键海上通道的安全问题可能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贸易中断、能源短缺和经济不稳定。2018年,由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封锁伊朗石油出口,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就曾扬言封锁霍尔木兹海峡。3年前的苏伊士运河“塞船”事件也曾为全球供应链脆弱性敲响警钟。在红海危机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巴拿马运河正经历着一场70年来罕见的严重旱情,高温干旱导致的低水位大大降低了运河的通行量。有分析称,两大重要运河相继受阻使全球供应链在2024年面临困扰,可能迫使各国和各企业重新绘制几十年来构建的全球贸易地图。
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与冲突风险加剧,获取关键能源、矿产和技术组件的国际海运通道能否保持畅通“充满不确定性”。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去年11月发表题为《地缘政治激烈竞争时代的供应安全与海上安全》的报告称,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望加锡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吕宋海峡、翁白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等多处海上“咽喉要道”正深刻影响全球关键供应链安全。
报告表明,目前全球60%的石油贸易通过海运进行,其中大部分发生在波斯湾和西非生产国与欧洲、亚太和美洲消费国之间,主要途经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7个“咽喉要道”。若马六甲海峡无法通行,巽他海峡与龙目海峡为较近替代选择,但前者水浅导致大型油轮难以通行,后者又缺乏必要港口设施。若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则更是几乎没有改线的可能。
至于钴、硅等关键矿产,报告称其对现行海运路线的依赖仍将持续数十年,这些关键矿产运输经过的主要“咽喉要道”包括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次要“咽喉要道”包括莫桑比克海峡和朝鲜海峡。当航线中断时,台湾海峡和吕宋海峡可相互替代,用于南海和东海之间的交通,但若两海峡均受干扰,则东亚与欧洲间的航运时间将增加5至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