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半导体供应链方面,半导体生产所需材料的运输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台湾海峡、朝鲜海峡等。报告称,随着半导体供应链的主要参与方开始进行供应链极端本地化,寻找替代供应商和海运路线愈发困难。
那么,现在是谁“控制”着这些“咽喉要道”呢?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咽喉要道”都是控制它们的国家的地缘政治战略资产。比如作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重要通道,直布罗陀海峡长久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704年,英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拿下了直布罗陀海峡,并在那里建立了军事要塞,控制着该海峡的交通。二战期间,直布罗陀海峡也曾是英军与德军较量的战场。
早在1986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里根就表示,苏联具备切断世界上16个“咽喉要道”的能力并且可能会在冲突中试图关闭这些重要海上通道,从而阻碍物资和原材料被运往西方国家。本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信条,美国制定了控制全球16个海上“咽喉”航道(含天然、人工海峡和海湾)的战略,其中大西洋有7条,地中海2条,印度洋2条,亚洲有5条,分别为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美国海军当时强调,美国可以在冲突期间利用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咽喉要道”将苏联舰队困在其本土水域。
有分析认为,随着目前大国博弈以及俄乌、巴以等热点问题激化,美国在军事上受到越来越多限制,已很难维持海上霸权。如今,这些“咽喉要道”大多由独立机构管理,但不同国家对航道的影响力依然有差异。张学峰表示,一般来说,邻近的国家和在当地军事存在较强的国家对航道影响更大。但目前大多数航道都按照国际法通行。到了战时,谁的海军力量强,谁就可能控制这些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