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个“十一”期间,欧盟正式启动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还公布了一份保护关键技术的清单,加上《反胁迫工具法案》,这几个动作中所包含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不用说损害的将是欧洲企业和民众的实际利益,影响的也将是欧盟一贯以来的自由贸易倡导者形象,不少欧洲有识之士已经对此忧心忡忡。
那些欧洲反华政客最常举的所谓“胁迫”的两个例子,一个是立陶宛,一个是荷兰。这两个例子确实非常典型,但事实正好与他们说的相反,事情的前因和后果都被他们省略了或者歪曲了。众所周知,是立陶宛政治挑衅在前,中方正当回应在后,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妥协退让、忍气吞声。更何况中方采取的是外交上的正当反制,这与“胁迫”根本扯不上关系。而荷兰面临的究竟是来自中国的反制,还是来自美国对其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生产设备的胁迫,答案已经不需要我们多说了。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把《反胁迫工具法案》比作“一只有牙的老虎”“一把真枪”。如果这部法案真的能用到维护国际贸易秩序和公正的正道上,我们乐见它能瞄准国际贸易中的“真胁迫”,成为震慑贸易霸凌行为的“真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