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日本的喉黑鱼油脂丰富,烤完撒点盐,不需要太多的调味就会很好吃。”朱重杰举例说,“但是国产的喉黑鱼肉质比较松散,而且没什么油脂。”没有油脂的鱼烤起来肉质发柴,因此朱重杰会用油炸等味道更重的方式来遮盖住国产喉黑鱼的缺点,把其缺少的油脂感补上。
朱重杰正在用各式鲜鱼制作寿司。
替代食材风味上的欠缺可以用烹饪技巧、供货渠道和价格来替代,但对于高端日料店而言,真正的挑战是顾客的认知。此前,日本进口食材是这些店最大的招牌之一,甚至一些早已大量使用本地食材的餐厅也不敢如此对外宣称,即使国产食材的品质已经不输进口。但在核废水排放事件发酵之后,最大的招牌变成了最大的风险。对于有的日料店来说,这可能恰好是一个教育消费者的时机,但对于更多的门店来说,要担心自己的高定价能否继续维持。
此前,这种高定价已经承受了消费能力下降的压力。
张菅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虽然这次转让发生在进口政策的收紧之后,但实际上,此前他的店已经算是在维持,疫情管控放开后,他的店没有迎来想象中的“报复性消费”,客流量反而有所下降。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高端日料店并不鲜见。
这一次,这个市场可能面临洗牌,这些餐厅需要在堆砌食材之外,找到新的竞争力。
(文中张菅为化名。)(责任编辑: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