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最新生产的一架伊尔-76MD-90A大型军用运输机完成下线并准备展开相关的飞行测试,预计今年年底交付空天军。
现在,伊尔-76MD-90A年交付数量不到两架,这反映出俄罗斯航空工业近年来在军用运输机发展上依然未走出困境,亟待突破。相比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大型军用运输机领域的后起之秀,自主研发的运-20已经实现大批量生产,而且综合性能也优于伊尔-76MD-90A。
曾几何时,苏联曾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军用运输机强国,无论是型号数量、飞机性能还是服役规模都足以与美国比肩。而如今,俄罗斯航空工业连完全自主设计生产新一代军用运输机都难以完成,即便是伊尔-76MD-90A这样原有型号的改进型,其年产量竟然不到两架,令人唏嘘。
新生产的伊尔-76MDP-90A大型运输机。
航空工业体系分崩离析的后果
在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与以美国为首的强大北约集团进行对抗,建立起了一个非常完善且庞大的航空工业体系,包括了大量设计局、基础理论研究机构以及制造厂等单位。其中,苏联航空工业的大部分科研生产单位在俄罗斯境内,此外还有一部分分散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内,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
而且,苏联航空工业在布局上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将负责飞机、航空发动机研发的设计局与负责批量生产的制造厂分离,甚至相隔很远。比如,主要设计研发运输机的安东诺夫设计局位于乌克兰基辅,而生产安-124“鲁斯兰”重型运输机的航空之星-SP飞机制造工厂却远在1300公里之外的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同样,伊留申设计局位于俄罗斯莫斯科,而负责生产伊尔-76大型运输机的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更是远在2800公里之外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