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全英工人大罢工,为BBC打响了“招牌”
所以归纳一下,BBC的成功,一是抓住技术革命的风口,二是做好了英国政府的公关。上面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加上“猪队友”丘吉尔,让BBC通过这次“罢工show”,树起了“独立”、“客观”的人设。哪怕事实并非如此,但英国民众已被“圈粉”,政府也乐见一家“有距离”的机构,小事批评、大事帮忙。BBC面子、里子赢两次。多说一句,二战的时候,里斯当上了英国新闻部长,最后受封男爵,算是“转正”了。他提出的“教化、获知、娱乐”,至今仍是BBC的信条。
罢工事件一年后,BBC获得皇家特许(Royal Charter),从一家商业机构,正式转型为公共事务法人团体。皇家特许的授权来自英国王室,独立于政府和议会,所以BBC法理上不属于政府机构;但皇家特许的规定,也具备法律效力。比如每户听众每年需缴执照费,维持BBC的运营,相当于变相征税。回头看,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一税收项。从早期的10先令、0.5英镑,到如今每户每年159英镑。换算人民币,够我冲5年某奇艺会员了。如果有人不交呢?首先,别想看任何电视频道、网络视频。然后有法警上门,最高罚你1000英镑,简直比美国国税局还狠。
英国政府扮演了托管BBC的角色,有权任命董事会理事。他们组成BBC最高权力机构,对听众和议会负责,可以任命总裁,但表面上不能干涉日常运营。翻译翻译,BBC受王室特许、是英国广播事业的“准国家队”,既不追求商业利益,在政府面前也保持了采编“独立”,只为服务公众。这就绝对中立了吧,不带偏见和政治压力了吧?你想多了。
在冷战时期,英国情报部门直接插手BBC员工审查
事实上,是纳税人的钱养活了BBC。英国政府能决定这钱收多少,怎么收,还能左右董事会人选,在大方向上把关,让BBC会“主动”避开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不是说不碰运营吗?这里面的门道,还是英国人自己最懂。说完了段子,也要摆事实。2018年,BBC自己解密,冷战几十年里,军情五处秘密筛选BBC的入职人员,左翼人士全部被除名,而当事人完全被蒙在鼓里。这块“运营独立”的招牌,早就烂透了。
1930年代,收音机走进欧美千家万户,BBC作为英国唯一“持证”营业的广播公司,迎来黄金发展。而大萧条降临,许多人买不起报纸,只能听广播。到30年代末,英国每10个人里,就有8个是BBC听众。乔治·奥威尔曾形容,2000万英国人饿着肚子,但人人都能听广播。侧面反映了BBC在平民大众间的普及。同时,广播开始在政治中扮演越来越大的作用。193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出版办公室,许多媒体迫于压力,放弃了批评和舆论监督,开始迎合政府的政策。
此时,BBC在“公营”模式下,对政府的种种依赖,导致了一系列恶果。1938年,英国政府继续“对德绥靖”的政策。为了“维护英德关系”,英国外交部多次警告BBC,要求停播各种反法西斯,甚至共产主义者和法西斯主义者辩论的节目。BBC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却无法反抗。战争的车轮越来越近,可在BBC编织的“新闻泡泡”中,英国民众对眼前的世界大战浑然不觉。P社玩家应该有感。
“这只不过是德国人走进了自己的后花园而已”
但与此同时,BBC的对外广播却做出了“成绩”,尤其是打通英国与广大殖民地的联系,向全世界推广英国价值观与生活方式。1932年,BBC的声音第一次传到澳大利亚。借着这次机会,英国政府掏钱,建立了BBC“帝国服务”栏目,每周向英联邦与海外殖民地广播10小时,维系“内部团结”。BBC还发明了一个词,叫“有事实的宣传”,无非是“九真一假”的套路。但他们认为这样的宣传最有效,呈现一部分客观事实,再植入观点:在我的逻辑闭环里,没人能打败我。BBC的海外广播,就从英国的角度解读新闻,一步步帮听众建立对英国文化和国家的好感,最后是认同。
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BBC又收到指示,开展“外宣”。1937年,BBC开设了首个外语(阿拉伯语)频道,在中东与意大利政府的媒体互争地盘。到1942年,已经有42个语种的频道在运营,原来的“帝国服务”,更名为“海外服务”。英国外交部提供资金,并决定开什么语种、广播时间多久。到这时,BBC的主要任务,是与轴心国势力展开宣传战。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中国了。面对日本在远东扩张,早在1939年,BBC就开设了“东方服务”,其中包括华语广播。BBC至今不愿多谈这段历史,因为主导相关频道的,恰恰是英国情报部门。1940年,军情六处通过外围机构,招募了中国翻译家熊式一,安排他去BBC制作华语节目,还派专人监督。熊式一渴望借BBC节目主持公道,抨击日本侵略者。但英国政府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不愿得罪日本,不仅是“抗日”,甚至连“亲中”的言论都要审核。那BBC的华语频道到底说了啥?无外乎“带英很强大”、“日本见我绕着走”、“殖民地的华人们,千万不要担心”……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