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通讯保障方面。
在乌克兰战争早期,就有“滴滴打人”的说法。也就是说,一旦发现俄军目标,乌军立刻呼叫炮兵或者无人机火力,很快精确火力从天而降。但这样的“信息战初级阶段”没有持续多久。原因是在开战初期,俄军对战争的性质定位错误,试图尽量降低对乌克兰民用设施的破坏,乌克兰的有线和移动通信体系还能正常运作。这也成为“滴滴打人”的通信保障。
很快,这样的便利没有了,不依赖民用通信体系的军用无线电得到广泛使用。
特高频(UHF)设备便于携带,信号穿透力强,适合城市内和建筑内使用,但由于无线电天线的物理限制,其城市内典型通信距离只有1-5公里,开阔地区10-20公里。模拟式只有语音通信能力,数字式的数据率在几kbps到几十kbps一级,只能低速传送图像和视频,分辨率有限。
甚高频(VHF)设备要大一些,更加适合开阔地区使用,城市内典型通信距离增加到3-8公里,开阔地区增加到20-30公里,甚至可达上百公里。但其数字式的传送图像和视频的能力也因为信号频率降低而进一步受限。
由于通信距离的限制,军用无线电需要组网和中继,才能覆盖从战术级到战役级的通信需求。同时,军用无线电也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还可能因为发射电磁信号而暴露目标,招来打击。
与典型军用无线电相比,“星链”在数据率和通信距离方面接近手机水平,而且较少受到地形地物的影响。
以“星链”为基干的低轨道通信体系则相当于把手机基站搬到低轨道上去了。通常情况下,移动的手机在固定的基站之间漫游;“星链”则反过来,接踵而来的“基站”对固定终端的通信要求不断接力,保持通信畅通。
典型“星链”终端做不到像手机那么小巧,但还是便携式的,天线尺寸比茶几略大。能做到动中通,但可靠性和数据率视本地区“星链”卫星密度而定。虽然这也使用无线电波,但发射和接收方向都指向天顶,相对不容易截获和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