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鸮/编辑:冷小军
本文来自:冷热防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苏联空军提出过一个非常独特的构想——由米高扬设计局开发一型拥有第四代战斗机水准的单引擎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它不仅能够在苏联空军中服役,而且能够满足印度空军新型战斗机的需求。而这款新型战斗机广为流传的编号,正是「米格-35」。
随着苏联解体,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泡了汤,而米格-35也顺理成章地落到了米格-29的深度改进型上。然而,米格-35早在13年前的2007年就宣告试飞,但向多个国家推销均遭到了失败,就连俄军自己都不断削减采购数量,至今量产型仍然是个位数,和同一时期的苏-35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在被人们称为「35系」的战机中,F-35、苏-35都称得上是各具优势、性能出众,那么为何出身名门的米格-35,却落了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俄军米格-35
性能中庸
▼
对于米格-35,俄方给出的官方定位是「四代半战斗机水准的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并且拥有第五代战斗机水准的航电系统。从战术性能的角度来看,俄军此言倒也并非扯淡。
米格-35装备了一台FGA-35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不是苏-35的N035Irbis-E无源电扫雷达。用航空专家克里斯托弗•莱尔德的话说,这两款雷达之间的差距「就像F-22的航电与F-35的航电差距一样大」。
作为俄军首次投入使用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FGA-35虽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愿,但它的性能并不尽人意。据悉,该雷达拥有688毫米的雷达天线和1016枚T/R雷达组件,在探测雷达反射面积为3m²的空中目标时,最大可探测距离仅为200公里。然而苏-35上的Irbis-E雷达,在探测同样面积的空中目标时,可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