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鸮/编辑:冷小军
本文来自:冷热防务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苏联空军提出过一个非常独特的构想——由米高扬设计局开发一型拥有第四代战斗机水准的单引擎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它不仅能够在苏联空军中服役,而且能够满足印度空军新型战斗机的需求。而这款新型战斗机广为流传的编号,正是「米格-35」。
随着苏联解体,这一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泡了汤,而米格-35也顺理成章地落到了米格-29的深度改进型上。然而,米格-35早在13年前的2007年就宣告试飞,但向多个国家推销均遭到了失败,就连俄军自己都不断削减采购数量,至今量产型仍然是个位数,和同一时期的苏-35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在被人们称为「35系」的战机中,F-35、苏-35都称得上是各具优势、性能出众,那么为何出身名门的米格-35,却落了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俄军米格-35
性能中庸
▼
对于米格-35,俄方给出的官方定位是「四代半战斗机水准的双发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并且拥有第五代战斗机水准的航电系统。从战术性能的角度来看,俄军此言倒也并非扯淡。
米格-35装备了一台FGA-35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不是苏-35的N035Irbis-E无源电扫雷达。用航空专家克里斯托弗•莱尔德的话说,这两款雷达之间的差距「就像F-22的航电与F-35的航电差距一样大」。
作为俄军首次投入使用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FGA-35虽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愿,但它的性能并不尽人意。据悉,该雷达拥有688毫米的雷达天线和1016枚T/R雷达组件,在探测雷达反射面积为3m²的空中目标时,最大可探测距离仅为200公里。然而苏-35上的Irbis-E雷达,在探测同样面积的空中目标时,可探测距离高达400公里。
米格-35原型机上的雷达
在外界军事评论家眼中,俄军首次尝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十分有勇气,但这仍然是一次不成熟的尝试。
更尴尬的是,虽然米格-35所使用的发动机仍是米格-29K同款的RD-33MK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并不是不好,它的推力比早期的RD-33发动机高出了7%,寿命达到了4000小时且更易于维护。但它有一个问题——燃油经济性不好。在米格-35这种最大起飞重量才24.5吨的中型双发战斗机上,战斗半径不够的问题就出现了。
RD-33MK涡扇发动机
作为一款需要执行远距离对地打击任务的多用途战斗机,米格-35的战斗半径却仅有1000公里。美国的F-15战斗机,战斗半径达到了1965公里;俄罗斯自己的苏-35战斗机也超过了1600公里;如果要说体型限制的话,比米格-35更轻但时间更早的欧洲台风战斗机,其战斗半径也有1400公里。
虽然1000公里的战斗半径不至于让米格-35被调侃为「机场保卫者」,但这一「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尴尬航程,却让它很难争取到更多的客户。
如果不相信以上内容,可以看看其他国家对米格-35的态度:在早些时候印度的MRCA招标中,米格-35同样参与了竞争。但印度国防部却认为米格-35战斗机「航电设备在实测中无法达到俄方提供的纸面数据标准,发动机性能严重不足,战斗机续航里程有限」,因此在2011年4月被印度踢出局。
米格-35
最终,米高扬只能一边看着印军的大单子花落法国达索,一边为米格-35不争气的性能感到悲愤不已。
价格昂贵
▼
让米格-35沦为鸡肋的还不仅是平庸性能,昂贵的价格也占了不小的因素。据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官方数据证实,米格-29战斗机的出厂价仅在2100万美元左右,但作为深度改进型的米格-35战斗机,其出厂价竟高达5000万美元!
即使是比米格-35性能更先进的苏-35战斗机,它的出厂价也不过6000万美元左右。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许多对米格-35战斗机感兴趣的国家(埃及、印度、马来西亚等),仔细对比并实地体验了米格-35战斗机后,要么选择加钱买苏-35,要么选择退而求其次,去买更便宜的库存米格-29。
苏-35
2014年,埃及空军宣布考虑采购24架米格-35战斗机,成为该机第一个海外客户,结果到了2015年,埃及却临时变卦,决定先采购46架更便宜的米格-29M战斗机。
在印度,米格-35战斗机也在竞标中遇冷,印度空军坚定地表示自己只打算采购米格-29和苏-30战斗机用以补充机队,对米格-35不闻不问。讽刺的是,早在2007年米格-35首飞成功后,俄方就在第一时间向印度推荐了该战机,最终却输在了尴尬的性能上,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据推测,如果米格-35向外出口,其出口价格可能将达到6000-7000万美元。但性价比上比米格-35更有竞争力的外贸战机,实在是太多了——法国的阵风、欧洲的台风、美国的F-16、俄罗斯自己的苏-27系列、米格-29系列、中巴联合研制的FC-1「枭龙」Block3……在这些经典与性能并存的强大竞争对手面前,初出茅庐的米格-35遇冷并不意外。
定位尴尬
▼
让米格-35真正沦落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境地的,还是它尴尬的定位。打一开始,俄罗斯就打算将其作为一款「先进的中型多功能外贸战机」,但却忽略了这一定位的市场前景。
基本上,有能力供养四代半战斗机的国家都不差钱,因此米格-35自然拼不过性能更先进的苏-35、阵风等战机;当俄罗斯想退一步,在那些较为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寻找突破口时,却又发现米格-35的维护成本高、价格又太贵,这些国家大都更乐意购买廉价的F-16或米格-29,而非价格翻了一倍多、性能提升却很有限的米格-35。
阵风战斗机
而在战术定位上,米格-35无疑也是失败的。作为一款「多功能中型战斗机」,米格-35的航程、飞行性能相对有限,航电水平也不具备优势;但要是作为一款主打国土防空的「机场保卫者」,它昂贵的价格和较低的生产效率又使得它很难实现大规模的量产。
米高扬公司曾信誓旦旦地宣称米格-35战斗机将取代俄罗斯空天军装备的所有老式中型、轻型战斗机,甚至能够取代米格-29K作为新一代的舰载战斗机。但从2007年首飞至今,米格-35的量产型仅生产了两架。更讽刺的是,俄军一开始宣布要采购首批35架米格-35,但在2017年削减到24架,到了2018年,首批米格-35量产型采购数量跌到了可怜的6架……
米格-35只有九个武器挂点
前景不明
▼
目前,仅有埃及、俄罗斯两国宣布采购米格-35战斗机,由于订单太少,米高扬无法扩大生产线,只能保持一年几架到十架的速度缓慢生产。也有消息指出,俄罗斯计划未来增加对米格-35战斗机的采购数量,但考虑到俄罗斯近些年在弹道导弹、反导技术、核潜艇领域花费的巨额投资,米格-35恐怕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得到大笔资金的注入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米高扬设计局还宣称,自己将开发无人战斗机来与米格-35搭配作战,但就目前米格-35惨淡的口碑,这一举措也不一定能力挽狂澜。可以说,在苏-35高歌猛进的同时,米格-35的前景仍然是不明朗的。
吃老本的米高扬
▼
最后,不得不提致米格-35失败的罪魁祸首——作为俄罗斯最老牌的战斗机设计局之一的米高扬。近年来,米高扬一直被人批评在吃老本,多年来一直在靠着老式战机的生产和改进过活,很少有创新设计。
当然,看着老对手苏霍伊搞了苏-57,米高扬也跟着搞了一个PAK DP(米格41),声称要搞「五代半重型防空截击机」,不仅要装备激光武器、突破5马赫的超高速,甚至要具备打击卫星等太空目标的能力,同时还具备无人驾驶能力。
米格-41想象图
对此,俄罗斯航空专家菲利普•维迪诺夫斯基评论称:「米高扬作为苏联时期的功勋设计局,在经过了俄罗斯时期的落魄后,正在抛弃当初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好高骛远地想象第六代战斗机技术。」
也许他的话中充满了对米高扬的敌视,但作为航空爱好者来说,更多的却是恨铁不成钢的惋惜。米高扬不再有当初的辉煌,技术底蕴也基本被耗尽,但它作为苏霍伊的最大对手,在未来究竟能拿出什么样的成果,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