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围堵沙俄,英国费尽了心思,经过的多年的布局和经营,英国人从芬兰、罗马尼亚到土耳其、阿富汗、再到印度构筑了一条严密的海洋封锁线。
多年来,沙俄无法获得像样的出海口,很大程度上和英国的“不讲武德”关系密切,英国会让小弟先上,小弟要是打不过,就亲自上阵带上小弟群殴沙俄,比如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这场战争把沙皇俄国打得元气大伤。
但是沙俄并不服气,试图再次崛起,冲出英国人的海上包围圈,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沙皇俄国已经垂垂老矣,腐朽不堪,但实力上并没有这么弱。
从克里米亚战争之后,迪米特里·米柳京对俄国进行了军事改革,用义务兵制度取代了的募兵制度,把军团缩编为师,这让沙俄军队不再是由贵族庄园内的农奴构成,这提高了俄国陆军的战斗力和反应速度。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半岛,这让在东北地区经营多年的沙俄感到巨大的威胁,如果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之后,那么其的远东利益就会化为泡影。
历史上的沙皇俄国一直因为出海口发动战争,因为沙俄的崛起和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时期的改革有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全面向西欧学习有关,西方是以海洋立国的海权国家,出海口就是关键,否则商品没法出口,也玩不转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
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港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肥肉,对沙俄来说不光光是一个出海口,而是关系到其远东的战略,如果辽东半岛被割让,那么沙俄的远东就会非常被动。
所以利用外交手段,联合法国、德国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军事实力是外交的后盾,日本之所以忍气吞声,原因还是忌惮沙皇俄国的军事实力。
按照鬼子的逻辑,如果胜券在握的话,他们应该是计划如何搞偷袭,不宣而战,至少在1895年,在硬实力方面,鬼子是认怂的。
从甲午战争之后,到日俄战争之前,沙俄的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这在当时是非常恐怖的,沙俄的海军有各种舰艇361艘,总吨位达80多万吨。
日本当时拥有4400万人口,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役,海军有战舰约152艘,总吨位达26万多吨。
从数据上看来,日本的规模远不及沙俄,但日本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沙俄的重要军事力量主要分布在欧洲,在远东地区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警备部队2.4万人。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让日本与俄国结下了梁子,日本明治政府中有不少人,支持立马对俄国开战,不过当时日本海军的二把手,实际的话事人山本权兵卫,深知此时与沙俄海军的实力悬殊巨大。
山本权兵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