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歼-8战斗机,自1964年开始设计,1968年7月首批2架原型机制造完成,于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1979年设计定型,1980年开始服役。
歼-8战斗机是在歼-7战斗机基础上放大设计,装备两台涡喷-7甲(WP-7A)发动机,加长了机头,以提高高空战斗能力。该机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
歼-8基本型,装备两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涡喷-7甲航空发动机,最大马赫数为2.2。机上装备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全机7个外挂点;可以使用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
研发背景
20世纪50年代,台湾海峡的气氛紧张,台湾连续派出U-2和无人驾驶侦察机“慰问”大陆,美国军队也经常派出高空侦察机入侵中国领空,尤其是核、火箭试验基地上空,获取军事情报。而解放军歼击机的高空性能有局限,难以击落敌高空侦察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1958年,我国开始了“东风”107歼击机和“东风”113高速歼击机的自行设计。这两种飞机后来都遭到了中途夭折的命运。
“东风”107是沈阳飞机设计室设计的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它的设计指标是:最大速度为音速的1.8倍,升限2万米;装两台发动机。该机从1958年8月开始设计,1959年5月投入试制,6月对原设计做重大修改,11月研制中止,集中力量进行“东风”113飞机的研制。“东风”113是一个军事工程学院设计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指标是:最大速度为音速的2.5倍,升限2.5万米。该机于1958年底开始设计,1960年制造出一部分零件。由于设计指标过高,从材料,成品、武器到发动机都是全新研制的,缺乏继承性,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也脱离了航空工业实际。飞机的设计速度要求过“热障”,而国内20世纪50年代对气动力热和热应力问题,从理论上和试验手段上还都没有解决,必要的航空科研试验手段也还没有建设起来。国内不具备研制这种高指标歼击机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因此,1961年不得不中止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