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之浩认为,国际合作是印度发展航天的优势,例如印度导航卫星的高精度原子钟是从欧洲进口的,“月船1号”上接近一半的科学探测仪器来自其他国家。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合作”也是阻碍印度航天能力发展的巨大障碍,因为在这方面新德里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较大,最近刚刚发射的“月船3号”就非常依赖美国的深空测控系统。
印度工业基础薄弱、供应链不完整,其航天技术水平也受到质疑。它2008年成功发射的“月船1号”在2009年8月失联。2019年,“月船2号”着陆器在发射两个月后尝试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时失联。
印度在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方面实力较强,但在载人航天方面,新德里仍然是一片空白。印度“世界一体新闻台”网站此前援引该国空军资深战斗机飞行员、空军中将乔普拉的话称,在载人航天方面,印度至少落后中国15年。
庞之浩表示,运载火箭也是印度的一大短板,这次由于“月船3号”探测器比较笨重,所以使用印度最大的火箭来发射,而这也不能直接将其送到地月转移轨道,所以与俄罗斯的“月球-25号”相比,“月船3号”很可能是“发射得早,降落得晚”。此外,印度研制不出中国“嫦娥四号”的变推力发动机,只能用容易发生故障的组合发动机来替代,“月船2号”也因此失败。
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上台后,不断增加航天领域的预算。不过跟美国等航天大国相比,印度的预算仍然相形见绌。美国CNBC网站等媒体称,2023—2024财年,印度拨给太空部的预算仅为16亿美元,而美国拨给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预算超过270亿美元。有学者提出,数年前印度火星探测器项目的启动资金不到8000万美元,还赶不上美国好莱坞一部电影的投入。
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引发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