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该旅另一处训练场上,记者见到一台由无人平台搭载的侦毒设备。据介绍,官兵只需远程遥控设备操作手柄,便可通过摄像头及各类传感器完成毒剂判别工作。
“过去,防化侦毒需要官兵前出操作,危险系数高、安全隐患大。”张红兴说,受无人排爆机器人的启发,他和团队成员研发了这款装备,“目的就是让官兵不用亲身进入染毒地带,也能顺利完成侦毒任务”。
吃过晚饭,张红兴又马不停蹄赶到实验室,与团队成员一起对某型材料防化性能进行实验论证。记者看到,参与实验的官兵中,不仅有专业技术军官,还有军士和义务兵。
“人才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张红兴告诉记者,如今,基层已成为科研创新的沃土,随着“创客”团队不断壮大,一些友邻单位官兵也加入进来,成为“客座研究员”。
一支基层部队的科研团队能发挥多大作用?记者从实验室的一面荣誉墙上找到了答案:这支团队成立至今,已先后完成10余项科研课题,多人荣获国家和军队科研奖项,每名成员都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都拥有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