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背后是伊朗核问题的长期僵局。以色列试图通过军事手段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伊朗则在议会退出伊核谈判后,加速推进铀浓缩活动,并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实质是双方争夺中东地区主导权的集中体现。
美国的立场成为关键变量。特朗普政府虽未直接参战,但向以色列提供掩体破坏弹等先进武器,并协助拦截伊朗导弹。与此同时,美方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伊朗重返谈判桌,特朗普指定的谈判代表——副总统万斯与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已准备本周与伊朗官员会谈。
在冲突爆发初期,中国外交部即通过“双线外交”展开斡旋。王毅外长于6月14日分别与伊朗、以色列外长通话,明确反对使用武力,呼吁双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并强调“武力无法带来持久和平”。这一立场得到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的积极回应,其承诺“全力保障中国机构及人员安全”。
中国的中立姿态在国际社会引发共鸣。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方谴责以色列袭击行为,敦促其立即停火;在G7峰会期间,中国与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协调立场,推动形成“停火优先”的共识。这种“劝和促谈”的策略,既符合中国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也有助于维护“一带一路”项目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撤侨行动与外交斡旋形成有效配合。通过迅速转移公民,中国避免了因人员伤亡可能引发的外交被动;同时,撤离行动本身也向冲突双方传递出“局势已失控”的信号,间接施压其寻求政治解决。
此次中东危机中,各国撤侨行动呈现显著差异:俄罗斯通过陆路通道有序撤离238名公民,并暂停驻伊使馆领事服务;韩国、波兰等国则扩大旅行警告,建议公民离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因军事介入过深,陷入“无力撤侨”的困境——驻以使馆仅授权非紧急人员自愿撤离,且未提供实质性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