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发布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军事打击,指出其“严重违反国际法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并强调“任何有损上合组织成员国的行为不可接受”。这份措辞严厉的声明是伊朗遭遇空袭后首个获得中俄等大国支持的国际组织声援。
然而几小时后,印度外交部紧急否认参与了上合组织的相关讨论。这一表态引发舆论哗然,因为印度作为上合正式成员国,在组织集体发声时公然切割立场。更讽刺的是,就在一个月前的5月10日,印度总理莫迪还与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签署了《印伊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承诺深化能源、港口及军事合作。
事实上,这份被吹捧为“准军事同盟”的协议从一开始就存在裂痕。伊朗为突破西方制裁,以低价石油和恰巴哈尔港开发权换取印度支持;而印度的真实目的却是借伊朗港口抗衡中巴经济走廊,并试探美国对印伊关系的容忍底线。当以色列炸弹落下,印度迅速权衡利弊,认为与伊朗的“友谊”远不如维系与美以同盟重要。
印度在伊朗问题上的反复无常反映了其地缘政治策略:安全依赖美以,经济受制于美元霸权,地区平衡破产。伊朗官员私下哀叹:“我们误判了印度在冲突中的可靠性。”巴基斯坦外交官则讽刺:“这就是背叛伊斯兰兄弟的代价。”
尽管印度退缩,上合组织的力量并未削弱,反而更加团结。声明发布后,中俄巴铁联动,巴基斯坦歼-10CE战机与防空部队火速进驻伊朗,践行“共同防务”承诺。伊朗也连续发动9轮导弹袭击,200枚高超音速导弹砸向以色列,导致特拉维夫多栋建筑坍塌。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谴责以色列,印度成为“道德洼地”。
这场危机揭示了一个趋势:上合组织正成为抗衡西方单边秩序的关键力量。当美国纵容以色列“先发制人”、印度临阵脱逃时,上合以“反侵略、护主权”的鲜明立场,为多极化世界树立了行动范本。
伊朗的困境部分源于自身误判。在苏莱曼尼遇刺、莱西总统身亡后,伊朗领导层陷入混乱,为缓解经济压力仓促倒向印度,甚至在印巴冲突中“背刺”巴基斯坦。这种短视导致伊朗错信骑墙派,分裂抵抗阵线,延误战略调整。德黑兰大学教授阿里·礼萨反思:“病急乱投医,不如深耕真朋友。”
特拉维夫的防空警报仍在嘶鸣,德黑兰的硝烟尚未散尽,而新德里的外交大厅里,莫迪政府正为“平衡术”付出代价——失去伊朗的能源通道,遭伊斯兰世界唾弃,在上合内部信誉扫地。印度的“背刺”给全球上了一课:在霸权与公义的博弈中,机会主义终将破产。唯有坚守道义与担当的力量,才能为这个动荡的世界守住一线和平的微光。历史从不同情骑墙者,正如潮水退去时,裸泳者总最先暴露。(责任编辑:张蕾 T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