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内伊为何不敢“硬气一把” 内外因素交织所致。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军队不多,GDP也一般,却给人非常危险的感觉。这并不是因为其军队战力强大,而是因为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极为可怕,每次行动都能精准打击对手的关键点,尤其是在“暗杀”和“定点清除”方面表现突出。在与哈马斯、真主党以及伊朗的对抗中,以色列多次成功干掉对方高层领导。这次空袭伊朗核设施时,包括总司令、参谋长在内的大批伊朗高官和核科学家被精确清除。
此举不仅在伊朗内部制造了严重混乱,还对伊朗的军心士气造成巨大打击。然而,摩萨德为何不对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下手?据媒体报道,以色列国安顾问察希·哈内格比公开表示,以方目前不会将伊朗的政治领导层作为袭击目标,对于哈梅内伊,“目前没有杀死他的计划”。
哈梅内伊是伊朗真正的决策者,而总统佩泽希齐扬只是执行者。按理说,以色列应该对其恨之入骨,但为何没有计划干掉他?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以色列并不希望与伊朗彻底撕破脸,干掉哈梅内伊会让德黑兰别无选择,只能与以色列不死不休。其次,以色列或许认为留着哈梅内伊对自己更有利。尽管哈梅内伊常撂狠话,但实际报复行动很少且效果有限。因此,以色列可能认为哈梅内伊色厉内荏,留着他比换一个真正强硬的领导人更有利。
此外,以色列在利用和警告哈梅内伊。哈内格比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告诉哈梅内伊,你现在能好好活着是因为我们不想杀你;另一方面也是警告他,如果以色列真想干掉他,那是非常容易的。这种态度显示出以色列对哈梅内伊的掌控姿态。
关于哈梅内伊为何不敢对以色列强硬,有一种解释是,哈梅内伊及其领导的教士阶层主要是阿塞拜疆人,而阿塞拜疆族只占伊朗人口的25%,波斯人则占60%以上。这意味着伊朗的政治态势是“小族治大国”,哈梅内伊既要防范外部威胁,更要防范国内的波斯人。这种“防内重于防外”的意识导致他在对外政策上无法强硬。
然而,这一解释并不完全成立。在两伊战争时期,当时的最高领袖霍梅尼就敢于全民动员去攻打伊拉克,没有任何“祸起萧墙”的担忧。因此,哈梅内伊的相对软弱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如革命锐气消磨,更多精力放在谋利上,以及当时伊朗内部矛盾不如现在尖锐等。
实事求是地讲,哈梅内伊之所以对以色列不够强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强大。美国的存在让哈梅内伊非常忌惮。两伊战争时期,霍梅尼革命方兴未艾,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无所畏惧;美国当时相对中立,苏联也能制衡美国。如今,伊朗背后没有强大的支持者,这使得哈梅内伊更加谨慎。
哈梅内伊对以色列不够强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矛盾尖锐的因素,也有外部强敌的压力。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他当前的“革命软弱性”。(责任编辑:卢其龙 CM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