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则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护少数族裔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面临选民对边境失控的不满。拜登政府虽推翻了特朗普的边境墙政策,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加强边境管控,甚至重启家庭拘留政策,被批评为“活成了特朗普的样子”。加州州长纽森更是推出“防特朗普”法案,拨款5000万美元对抗联邦政策,保护非法移民权益。
这种对立在洛杉矶事件中达到顶点。特朗普援引宪法第十条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绕过加州政府直接接管国民警卫队指挥权。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甚至威胁动用现役海军陆战队,引发纽森强烈抗议,称这是“对公民的战争”。
四、法律与道德的困境
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争议。首先,禁止抗议者佩戴口罩的命令被质疑违反第一修正案。历史上,美国法院多次裁定,只要不涉及暴力或煽动犯罪,佩戴口罩是合法的表达自由。然而,ICE官员却被允许戴口罩,理由是“保护家人安全”,这种双重标准遭到民权组织强烈谴责。
其次,国民警卫队的调动程序存在争议。根据美国宪法,国民警卫队平时由各州指挥,联邦政府只有在战时或紧急状态下才能接管。特朗普此次援引“国家紧急状态”是否合法,可能引发联邦与州的司法大战。历史上,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动用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但此次事件的性质截然不同。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移民政策的伦理困境。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价值观与现实政策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一方面,移民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6000亿美元税收,支撑着农业、建筑等行业;另一方面,非法移民的涌入加剧了社会分裂,助长了“白人至上主义”抬头。这种矛盾在洛杉矶骚乱中暴露无遗:抗议者中既有真正的移民权益倡导者,也有受雇闹事的极端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