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蒙巴顿方案》导致的仓促、草率的分治,与印度次大陆宗教、族群分裂、对立的结构性现实,为克什米尔冲突埋下了种子。英国殖民势力撤出印度次大陆时的模糊政策,以及国际社会管控冲突的早期失败,使得印巴克什米尔问题“致命地”长期化、漫长化,至今仍是印巴关系和南亚和平稳定的“肘腋之患”。
电影《大地》(Earth)剧照。
南亚核火药桶上的危机
自1947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经历了多次战争、边境冲突和外交危机。
英国学者肖菲尔德(Victoria Schofield)在《冲突中的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和无休止的战争》一著中,详细叙述了克什米尔冲突的编年史,涵盖1947年至今的重大战争与冲突(Victoria Schofield : Kashmir in Conflict: India, Pakistan and the Unending War. I.B. Tauris,2014)。
肖菲尔德指出,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8)以联合国停火线(“控制线”,Line of Control, LoC)的划定告终,但未能解决归属问题。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直布罗陀行动”),因巴基斯坦试图通过渗透引发克什米尔叛乱而失败,导致双方僵持。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虽主要围绕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而爆发,但克什米尔边境也发生交火。
《冲突中的克什米尔:印度、巴基斯坦和无休止的战争》书封。
1989年以来,克什米尔谷地的反印度武装叛乱(印度指控是受巴基斯坦政府支持)导致了数万人的死亡,使克什米尔成为高度军事化的地区。1999年卡吉尔冲突,是印巴核武化后的首次直接交锋,凸显了冲突升级的风险。2019年,印度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宪法第370条款),进一步激化了当地反抗和印巴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