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你死我活”战斗已启动 战争进入新阶段。凌晨4点44分,一声震撼克里米亚半岛的爆炸宣告了战争的新阶段。11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装置在水下精准引爆,摧毁了普京心中不可侵犯的“神圣工程”。这是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的第三次打击,也是继“蛛网”行动炸毁俄多架战略轰炸机后的又一记重拳。俄乌战场硝烟再起,双方已经丢弃和谈幻想,准备进行一场不死不休的终极较量。
乌克兰安全局的这次水下爆破行动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创新。特工们花费数月时间,采取“蚂蚁搬家”的方法,将超过1吨的爆炸物秘密安置在大桥水下支撑结构的关键部位。这种水下爆破难度极高,既要避开俄军密集的巡逻监控,又要确保爆炸装置在复杂水下环境中保持稳定性。
乌安全局局长马柳克表示:“上帝钟爱三次,而乌克兰安全局从不做重复之事。前两次我们击中的是桥面与桥身,这一次,是从水底下刀刃见骨。”这句话透露出乌军攻击策略的演进——从表面到核心,从显性到隐性,每次都瞄准不同弱点。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被记录为里氏3.67级地震,震源深度仅3公里。这不仅是一次物理打击,更是一次心理震慑。克里米亚大桥作为普京政权的标志性工程,象征着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永久控制”。乌克兰通过这种象征性破坏,向莫斯科传递明确信号:克里米亚问题远未解决,乌方有能力也有决心持续挑战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在大桥爆炸的同一天,泽连斯基宣布了三项重要军事人事任命。德拉帕特被任命为联合部队司令,阿波斯托尔出任空降突击部队司令,最引人注目的是罗伯特·布罗夫迪被任命为无人系统部队司令。设立专门的无人系统部队司令,标志着乌克兰正式将无人机作战提升至战略层级。据国际媒体报道,乌克兰年产能力已达450万架无人机,这些“空中死神”已成为俄军最头疼的威胁之一。将无人机部队独立建制,有利于资源集中和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其作战效能。